目前分類:經濟理財 (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投資心理與迷障

市場一般投資人極容易犯下心理錯誤有兩個: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掃雷—掃除阻礙思考的常識
  • 人類不可能根除恐懼和其他原始天性,但是可以藉由在腦袋和肌肉裡輸入新的程式,好在緊急狀況發生時,由程式主動接管運作,而不被恐懼、貪婪或其他原始天性所轄持。
  • 大腦可以透過訓練,不斷閱讀、思考、回測就是一種判讀力的鍛鍊,讓我們大腦更新作業系統。比如說經濟學的訓練,就是藉由一個又一個的數據來糾正直覺偏誤,而在長期的訓練之下,下次就不會容易被表象和感受給說服。
  • 投資三大因子和一個隱藏加分:「本金、報酬率、時間」,還有加上投對胎。
  • 投資概論,大道至簡:市值型ETF
  • 有策略才能臨危不亂,第一個方法就是建立正確理財觀念和加強自己的資訊判斷力。這也許慢,但是路卻走得長久且穩當。第二個是規劃策略。如何配置安排、要多少科技股/傳產股、國內外比例為何、是否需要債券降低波動,另外,也要依照自己收入來規劃選定是每季、每半年、還是一年投入一次。有策略後,遇到恐慌時才能臨危不懼。
  • 藉由新的同溫層擺脫舊有同溫層。進入新的(甚至是敵對)同溫層,正是把敵人變成自己人的關鍵。在新同溫層中,持續交流與吸收新知,唯有不斷的練習與判別,我們的判斷力才得以校正,才能更精準。
  • 輸家的人性弱點:一意孤行。唯一阻礙他學習的就是他受過的教育。要避免一意孤行最好的方法,當看見新的路、聽見新的消息,特別是與你的投資完全背道而馳時,請一定要訓練自己,不要一笑置之,要先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
  • 懷疑、了解、動腦:對於新知和相反意見,我們應該懷疑,更應該動腦去驗證,好得出自己的結論。例如放空機構會放出消息,說某家股票徹底被低估,如果手中持有這家公司股票,一定要花時間讀這些報告。就算看完,發現報告根本狗屁不通,能反而增加投資信心。反之,如果報告非常有說服力,那不就可以挽救投資悲劇。
  1. 備糧—建構判讀的作業系統
  • 觀念和知識應該都要動態靈活,隨著自己的狀態和能力調整。要注意避免攝食「加工知識」,應該攝取「原型知識」,例如巴菲特的訪問、股東信和13F報告。另外一個選擇資訊、知識的關鍵,則是可以多注意由大師操刀的「功夫菜」,很多「大師論大局」的文章都很推薦,霍華·馬斯克、瑞·達利歐或巴菲特等人,在每個時局變化分享出來的備忘錄、股東信和文章。You are what you eat.Garbage in garbage out.
  • 不論是人生或投資,重點往往不是我們看見了什麼,而是我們沒看見什麼
  • 要培養退一步看事情的能力,要問自己平常看得夠不夠多,才能在一頭熱時,退個幾步,讓自己能看見全局。要特別注意,看「很多」跟看「多元」是兩回事,要看多元,就是閱讀國內外很多券商和研究機構的報告。那些都是別人花時間整理的資料,你可以挑出與你投資標的相關的資料,再從訊息海中試著統整出自己的結論。當然不是每份報告都有收穫,但是從每份報告中獲取優點,補充新知,就已足夠。因為日積月累,點滴都是大能力的累積。
  • 懂得防守+退後幾步來看之後,接下來就是考驗你能不能預見下一步?因為一但等局勢清楚後才進場,獲利空間已經大幅縮水。預判並提早佈局的投資不可能100%都正確,所以(1)不重壓、(2)分批投入進場(3)看錯認輸,這些風險概念都要有。
  • 贏家的美德:樂觀、耐心、承擔風險。
  • 樂觀但不是傻天真,不是初生之犢不畏虎,而是見識過老虎吃人還能鎮定。樂觀的出發點是建立在充分準備、遠見、熱忱、動機和逐步成長。即使步伐不大也沒關係,重點是持續地前進。因此,我在閱讀公司財報、年報和電話會議紀錄等財務和業績狀況時,特別看重業績指引Guidance和催化劑Catalyst。業績指引就是告訴投資人未來要做什麼,催化劑則是落實樂觀展望的加速器。例如引進新人才、開放新技術、政策改變帶來利多等等。
  • 耐心,要翻倍不要翻車。人生就像雪球,重要的是找到濕的雪和長長的山坡。常常一心追求短線獲利,反而忘記投資的本質是買進一家公司未來的現金流。耐心就如同他的定義「不急躁、不厭煩。」若習慣將自己腦袋暴露在躁進的環境中,選擇追求快速的回饋和反應,會容易錯失長期目標,走上一條混沌道路。
  • 行動,並承擔風險。也就是去執行上述的兩項特質:樂觀與耐性的實踐。評估基金投資時,大家會看夏普比率sharpe ratio和索提諾比率sorting ratio,兩者差別在於前者在意衡量整體走勢波動,後者則是聚焦於下檔的波動。我個人偏好後者,用下行時的波動標準差來評估一個基金的表現。你可以用索提諾比率套用在ETF或基金上。越高者代表承受相同單位下行標準差時帶來了報酬越好。
  • 繫上質疑力這條安全帶:習慣性留空間讓自己腦袋轉一轉,面對標準答案也要大膽質疑,可能就轉出生機。
  • 質疑是態度,求證是行動。要幫助我們質疑的第一步,要控制、慎選資料的來源,當我們慎選資料來源之後,更要有意識的做到求證這回事,質疑力就是求證,懂得求證的人,就能洞燭先機,避開危險。最後你會發現,我們可能不用比較會賺,長久下來少賠的人就是種賺了。

  1. 上陣—面對多變的市場
  • 小額投入試水溫,靜靜參與,時間就是朋友。
  • 無論看什麼書,學什麼技藝,最有價值的往往就是心法。了解葛拉漢如何看待財經世界的智慧,學習威爾德如何用數學算出指標,理解量化交易的一些策略為何會有效等,這才是我們向各種不同派別學習時,最值得帶走的禮物。
  • 投資之前先認清自己是誰,用對帳單檢視自己,大概一季、半年左右審視一次即可。投資市場是很適合修身養性的地方,能長期獲利的投資人,往往就是不斷認清自己,並且願意不斷修正自己的人。
  • 看清大跌的根本,清楚危機的本質(2020美股熔斷,不是某個企業或銀行所引爆的炸彈,也不是經濟發展陷入衰退),正是大師們敢危機入市的最大本錢。大師們在面對股市崩盤時,往往是見樹又見林。他們會先分析危機的真實樣貌、影響程度,好把慌亂的危機清楚釐清。然後,當決定要趁便宜入手股票時,也不會因為股市大特價或是太便宜就亂買。他們會避開跟危機最為相關的產業,並且買入被危機錯殺的優質企業股票。所以每一次的股市崩盤,對大師來說,都是財富的跳板。
  • 以AI思考崩盤時的大數據:每一次的崩盤,都應該重新檢視自己的投資策略,看看自己先前是否被樂觀沖昏頭,然後進行修正。這才是贏家的智慧。做投資上,不用害怕犯錯,就連人工智慧也是在不斷輸入參數、不斷從辨別錯誤中,精進自己的判讀能力。所以犯錯,不用苛責自己,那就是學習的過程,把苛責、焦慮的情緒,轉而去研究自己的交易策略哪裡出錯?哪裡可以更精進?如何可以更鎮定?這些才是風險給我們的最好報酬。
  • 我的上陣之路:
  • (1)新手別開大車或飆速度、(2)再用功都是基本、持續基本的努力,且願意不斷的修正自己,兩者合而為一,才是貨真價實、投資人的最低門檻。(3)財經亂象多,莫把雜訊當訊號。(4)接受多元意見,持續修正自己。

文章標籤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學習第二層思考
第二層思考畢竟深入複雜,而且迂迴。
  • 未來可能產生的結果會落在哪些範圍
  • 我認為會出現哪些結果
  • 我的看法正確的機率有多高
  • 大家有哪些市場共識
  • 我的預測與市場共識有多大的差異
  • 這項資產的市價與市場共識認為的價格有多吻合?與我認為的價格呢?
  • 價格所反應出的共識心態是過於樂觀還是悲觀
  • 如果市場共識證明是正確的,那對資產有什麼影響?如果我的預期才是正確的,又有什麼影響?

要在投資這個零和世界中參與競爭時,必須先問自己是否處於領先地位的充分理由。想要比其他投資人表現更好,必須比市場共識更深入思考。你有這樣的能力嗎?問自己為什麼會成功?為什麼別人會失敗?她們的問題是出在選錯時機嗎?還是動靜有問題或不合理?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法人是資訊戰,散戶是持久戰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認知優勢 不做任何決定

了解金融行為,目的是讓你「不慌」,了解國家讓你「不惑」,了解公司讓你「不賭」,再來了解個人讓你能「不急」投資

文章標籤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定義「信用」(credit)跟「債務」(debt)兩個詞語。

「信用」就是購買力的給予。而若想取得這項購買力,就必須拿「返還信用的承諾」來交換,那個承諾就是「債務」。一般而言,藉由提供信用來賦予購物能力是一件好事,但是,快速的信用/債務成長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答案取決於那些信用創作了什麼,以及,債務是如何返還(也就是償債的方式)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應對風險的態度從高點擺盪到低點,獲利或虧損的機會也會從高點擺盪到低點。當每件事都很順利,而且資產價格高漲時,投資人往往會認為未來是美好的,風險就像是他們的朋友,而且獲利很容易達成。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感覺,意味者風險趨避並沒有包含在價格裡,因此他們是危險的。投資人就在應該增加風險趨避的時候,變得願意承擔風險。

 而且當事件變糟時,投資人也會有相同的狀況。他們認為市場就是會虧錢的地方,不惜一切代價要避開風險,而且虧損很可能會讓人沮喪。就像我在上一章最後描述的,在過度謹慎占上風下,(1)沒有人會接受任何樂觀結果參雜其中的可能性,而且(2)他們同樣不贊成有個「壞到不像是真的」的假設會出現的可能性。

文章標籤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部損失與內在損失

內在損失是主觀的,是個人經驗來界定,換句話說,就是這項虧損對每個人的感受來說都不同。相反,外部損失並非是主觀認定或個人詮釋,他是一個客觀事實。肯塔基輸了這場比賽,看了球賽的人都可以告訴你是哪隊輸了,這個客觀事實不會因為你的感受或反應而改變,也不會因為誰的評價而有所不同。但是對球員來說,若將球隊的成敗跟自己的尊嚴連繫在一起,那麼這個外部損失就會被個人感受所取代,於是被內在化。

文章標籤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險的定義:報酬的變動範圍

風險risk是個滑不溜丟、極難掌握的概念。經濟學家對風險的的定義為:遭受傷害或損失的可能性。投資風險就是:原先證劵的預期報酬未能實現,而所握有的證劵價格可能下跌。但是學術家,將風險解釋為投資人對預期報酬大失所望的機會值,因此,衡量風險的辦法自然就產生了。財務風險就被定義為報酬的變異數variance或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長久以來,我們使用搭配的例證來說明這是甚麼意思。如果某一檔有價證劵的報酬不太可能和其平均(或預期)報酬率相差太多,我們就會說他低風險或無風險。反之,如果證劵的報酬年年變動很大(甚至有些年有大虧損),我們則稱他為高風險。

文章標籤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評估價值的方式,經常與價值無關

一、凡事都是相對的

文章標籤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護城河最重要的特質:他們是可能持續多年的事業結構性特質,不是競爭對手可以輕易模仿的

最常被「誤判護城河」的是:優異商品、龐大市占率、卓越執行力、傑出管理者,而以下的護城河才是真的:

文章標籤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佳(差)忠告

有人建議要找個「規模可變(scalable)」行業,即這種行業不是按時計算,從而收入不會受到你所投入的工作量之限制。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區分行業方法,而且同樣方法還可以用來區別不同的不確定性─這引導我進入一個主要的哲學問題,一個歸納問題,此即黑天鵝事件的技術性名稱。

文章標籤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要先有個正確認知。許多人覺得判斷市場,就是在預測股市高低點甚麼時候到,他們在乎的是現在到高點了沒?甚麼時候市場要反轉?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霍華‧馬克斯在一開始就說得很明白─我們不可能知道

  也許有人會好奇,如果不能知道股票市場高低點,那麼研究市場週期還有甚麼用?雖然我們不能明確知道未來會發生甚麼事,但是透過週期研究,我們可以知道有那些事情可能發生、應該發生,以及可能發生的可能性。我很喜歡霍華‧馬克斯在這本書所用的比喻──假設在一個罐子裡有一百顆球,其中有黑球,也有白球。現在要從這個罐子裡拿出一顆球,你應該賭哪個顏色的球會出現??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二項錯誤思維

一、太在意短期的結果

文章標籤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蒙格來說,成功的投資只是他對於人生小心謀劃、專注行事的副產品。在本章正式開始之前,考慮到蒙格的方法十分複雜,接下來的內容不是在教讀者「怎麼做」,而是概述「他看起來是怎麼做的」。本文的目的是呈現蒙格主義的基本輪廓,介紹他在投資時運用的思維過程及投資重點原則。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市長期而言(至少就好公司來說)其實是一種「正和」遊戲—也就是:大家都能皆大歡喜的賺到錢。我們買股票,並不只是買一張印公司名稱的紙,更重要的是這筆錢,不管多複雜,都是輾轉投資到這家公司裡。而公司運用這筆資金,去生產產品或服務客人,然後賺取合理報酬以分享股東。也就是,我們買股票之後所賺到利潤,並不是來自「另一個投資人的損失」,而是來自無數「滿意的消費者」。是因為消費者滿意,讓公司獲利,你這股東才會賺到錢。


  讀過理財書的人都知道,買進成長型概念股股票,也就是買進現在還不怎樣,但是未來會非常好的股票。選股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股,一種是價值股。成長股顧名思義,就是營業收入和獲利能力的成長優於業界平均的那些企業。有時候,預期營業收入和獲利能力可望有大幅成長,也稱為成長股。這種股票通常是市場的熱門股,投資人爭相追逐,所以本益比很高。在股市多頭時,這種股票漲勢凌厲,但是遇到空頭或是獲利不如預期時,跌勢也很可觀。。來看一下,有成長股之父號稱的湯瑪士·普萊斯的故事,它的核心投資觀念,其實很簡單,他認為一家公司和人一樣,有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在成長期進行投資,獲利最豐。如果一家公司出現成熟期的跡象,就要賣出。換句話說,投資人應該找出所謂的「成長的沃土」,然後長期抱牢,直到成熟期出現。那麼,成長股怎麼挑?普萊斯對於成長股的定義非常明確:

文章標籤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有天賦中最重要的,是估量事物真實價值的能力。_拉羅什富科《沉思錄》

 

文章標籤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你必須了解一項重要事實,就是我們不是只生活在一個平面上,而是至少同時存在於四個不同的象度上。這四個象限是: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感情世界跟靈性世界。大多數人不瞭解,「物質世界」只不過是其他三個世界的「列印件」罷了。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你在電腦上寫了一封信,按下列印鍵,印表機把你剛才所寫的內容列印出來,你看著列印稿,唉呦,發現了一個錯字。你馬上拿立可白把錯字蓋掉,然後再按列印鍵—怎麼搞得,新印出來的信還是有那個錯字阿!老天爺!怎麼可能發生呢?你明明把它塗掉了阿!於是你更用力,塗更多層立可白,甚至還找了一本「如何使用立可白」的書來研究。現在你握有「工具」和「知識」,一切準備就緒,再次按下列印鍵,結果還是一樣!不可能!你不能接受!事情是這樣的,問題並不出在於「列印件」這個物質世界,而必須從「設定」下手,也就是發生在「工具箱」(你的腦袋)裡面,也就是精神、情感跟靈性的世界。金錢是一種結果,財富是一種結果,健康是一種結果,生病是一種結果,你的體重也是一種結果,而缺錢,同理,就是一種結果,他透漏了表面之下的情況,所以,唯一能改變你「外在」世界的方式,就是先去改變你的「內在」世界。不管你得到的結果是好是壞、是窮是富,要永遠記住:你的外在世界,只不過是你內在世界的反映而已。


金錢藍圖是如何形成?

文章標籤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