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評估價值的方式,經常與價值無關

一、凡事都是相對的

      折扣的魅力:請問你會買哪一件襯衫,定價60元的,或是定價100元再打六折的襯衫?雖然都是60元,但是因為相對性會對我們產生深層作用,所以我們看待這兩者的方式並不一樣。如果我們能將每個東西和其他所有東西做比較,就能考慮機會成本,如此一來非常好。但是,我們並未這麼做,只是把一樣東西和另一樣(有時是兩樣)做比較,此時相對性就可能愚弄我們。比較起來,60元不是比100元便宜多了嗎?但是各位還記的機會成本嗎?我們應該比的是0,或是可以用60元來購買的其他所有東西

    常見的財務相對性:(1)已經花95000元滿一輛車,選配2000的CD撥放器,顯得非常便宜,但是現在還有人在聽CD嗎?好像不會。(2)在高級度假地,一瓶汽水要花120元,但是在一般超商其實只要30元。 (3)超市結帳櫃檯前的商品擺設,也是用相同道理來誘惑我們。相較於3000元的一周糧食費用,一盒60元的小零食,或是一本120元周刊雜誌,就顯得是筆小錢。很多很多舉例都是「相對價值」與「絕對價值」在作祟,我們在購買樂事洋芋片與一般加工起司時,大概不會花1200購買一瓶中價位葡萄酒;但是在高級法式餐廳用餐,平均一餐都是幾千元、將近萬元,搭配一杯1200的葡萄酒,似乎不足掛齒。

   「你晚餐想要吃甚麼」或是「你晚餐想要吃炸雞或是披薩」,哪一個比較容易回答?第一個問題提供無限的選擇,第二個只提供兩個選擇,很明顯,我們很容易花較少時間來做出決策。相對性,以及我們偏好簡單選擇的傾向,使我們很容易受到商家透過價格(包括誘餌在內)而為的種種外部干擾及操控的影響。例如:經濟學人雜誌的訂閱,有三種選擇:花59元取得線上訂閱、125元取得印刷版訂閱、或是花125元取得線上和印刷版的雙訂閱。經統計後,結果是有84%的人選擇花125元取得雙訂閱。但是當今天選擇只限縮成第一以及第三種,59元線上訂閱以及125元的雙訂閱的選擇時,結果突然變成:68%的人選擇59元的線上訂閱。只是加了一個明顯較差的選項(選擇2)(就是一個相對性的誘餌_,125元的雙訂閱選項的訂閱量明顯增加快要三倍。為何會這樣?因為我們只比較選項2跟選項3,因為這是最簡單、最明顯的比較,因為這兩個選擇的內容與價值最相近,比較起來最容易。但是讓我們忘記、忽略或避開其他選擇─選擇1或是完全不要訂閱

二、這裡分一點,那裏分一點

    心理帳戶,可能是一個實用的工具,但是也可能會導致糟糕的決定。假設你已經花100元買票要去看百老匯新劇,結果開演當天,發現票不見了。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再另外花100元重新去買票。如果問那些仍然會買票進去的人,那晚觀賞音樂劇花了多少錢,大家都是回答200元。但是在另外一個情境,你沒有先買票,到劇院的時候,才發現皮包裡面有張100元鈔票不見了,現在要拿剩下的錢去買票嗎?還是要直接打道回府呢?很多人還是會選擇買票進去看戲,然後問一樣的問題,那晚花多少錢在欣賞音樂劇上?大多數人回答是100元(畢竟在他們邏輯會覺得,遺失的那100元紙鈔跟買票看戲沒甚麼關係)。在純粹經濟的角度,上述情況其實是一樣的,都是遺失了100元(不論是紙鈔或是票卷)。從完全理性的角度,我們的支出決定不該受到想像中的預算帳戶影響,不論這些帳戶的形式、地點或是發生的時機。

三、我們會逃避痛苦

   基本上,付款方式有三種:(1)使用前先預付、(2)使用產品或服務當下、(3)使用後付款,預付的方式也許比另外兩種方式要預付更多金額,但是他的快樂程度肯定是最高的。因為你先預付,等到你使用時,幾乎感受不到花錢之痛,這是「無痛交易」。這也造就預付變成一種趨勢:音樂劇票卷、機票、禮物卡、賭場的籌碼都是一種預付體驗,一旦把錢存入星巴克、亞馬遜的禮物卡,使用時就感受不到付現金的花錢之痛。但是使用後才付款-信用卡的狡詐,就在於把付款的時間點和實際使用的時間點分開來,讓我們在刷卡時減輕我們的花錢之痛。花錢之痛越低,越看重東西的價值,而不去思考後果。

    免費的吸引力:舉個案例,有兩家線上報紙可以訂閱,一個是月費60元,另一個則是45元,這種形況我們會考慮兩家報紙的內容與立場,然後選擇自己比較感興趣的那份。畢竟兩份報紙只差15元,相較於讀報的時間,實在沒甚麼。但是如果今天換個情境,一個報紙是15元,另外一個是免費,雖然兩者價差仍然相同,但是絕大多數人不再思考,就算讀報仍然是重要且花時間的活動,仍然會直接選擇免費的那一份。

四、我們太相信自己

     定錨效應:我們會無意識地受到資訊影響,進而影響決策的流程。同樣,從眾確認偏誤也是定錨偏誤的衍生效應。確認偏誤會使我們用自身成見和期望來詮釋收集到的新資訊,使得我們常常會傾向拒絕那些和我們既有看法牴觸的資訊,聚焦在強化、認同自身觀點的新聞。

五、我們會高估自己擁有東西的價值

    敝帚自珍的效應,會和「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傾向有密切的關聯性,很多人會落入這種傾向之害而不自知,試問:(1)你能以目前所得的80%過活嗎?(2)你能夠接受減少目前所得的20%嗎?這兩問題,從數學上、從經濟上、絕對理性上,絕對是相同的問題。但是很多人對於第一題回答:是,結果對第二題回答:否。這種提問架構的差異,甚至會影響攸關生死的醫療決定,當醫療人員陳述療程時,說有20%的存活率,會讓家人較容易訴諸正面性療法(雖然希望不大),但是當醫療人員說有80%死亡率,這種陳述會導致嘗試療法的家屬比率變低,儘管兩者的生存比率是一樣的。

    我們側重損失大於獲益,同時高估自己擁有東西的價值,這種傾向發揮在「沉沒成本sunk costs」上更是極致。假設你是一家公司執行長,計畫要投資研發一款新車,公司已經砸了9000萬元進去,突然間有消息發出,對手快要完成一款更環保、更低價的汽車。所以,要放棄這項計畫,省下這1000萬元?還是繼續投資那最後1000萬元,希望消費者會選購這款各方面都較差的新車??那如果是另一種情境,你也是公司執行長,預計要投資1000萬開發腳踏車,你們都還沒真正投資半毛錢進去,此時突然傳來對手設計出一款更優的腳踏車,你們會繼續投資這款計畫嗎?這兩種舉例下,所面臨的決策是完全相同的:到底要不要投入1000萬元,但是大多數人卻會對兩種情況做出不同決策,第一種情況是會繼續投資,第二種狀況會毅然決然停止。理性人在兩種情況下應該做出相同決定,但是在現實中,很少人會這麼做。人生在做決策時,我們不應該只思考自己已經在工作、職涯、關係、住屋、股票上做出多少投資,應該聚焦於「未來」的可能價值。在生活中許多層面,先前的投資無關緊要(就真的是:沉沒成本),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未來價值的預測。有時候,只看未來才是正確的。

六、我們關切公平性和費力程度

    公平性會影響我們對價值的認知,在雨天,雨傘價值比一般更高,在暴風雪業中,uber費率更高,但我們會因為價格不公平而拒絕。有個有名實驗:最後通牒賽局,此賽局中有兩個參賽者,其中一人是提案者,另一人是回應者,分別坐在不同房間,互不認識,也不會碰面,可以隨心所欲,不必害怕被對方報復。提案者獲得一筆錢,10元,可以決定要分多少給回應者,把剩餘的留給自己。提案者可以給對方任何金額,對方若是接受,他們各自拿走分得的錢,賽局結束。若對方不接受,兩人都無法獲得半毛錢,這筆錢會還給實驗者。兩人都了解賽局規則,包括這筆錢有多少、分配方式。若我們很理性、合乎邏輯,像超級電腦那樣思考,就會得出結論:只要提案者分出來的錢大於零,不論多少錢,回應者都應該接受,因為這是不勞而獲的財產,任何金額都好過分文未得。但是,在實際塞局實驗中,人們不會這麼行為,回應者總是拒絕他們認為不公平的金額。在實驗中,人們只是為了不公平的提議,便拒絕獲得不勞而獲之財,以懲罰某人。這實驗結果顯示,我們的不公平感可能使我們把零元看得比一元還要重。

    我們會在無意識間把費力程度與價值結合再一起,往往導致我們對能力較差者支付更高價格,因為能力較差者做起事來顯得費力。但是,我們對於那些十分擅長自己的工作,做起事來毫不費力、很有效率的人,卻不願意支付高價。只是因為他們「看起來」做得很輕鬆,好像沒花甚麼功夫,就覺得價值不大。

七、我們相信語言文字和儀式的神奇力量

    我們會因為語言而改變價值評估,例如同樣的壽司餐點,外帶在辦公室時,吃了覺得超怪,甚麼東西又軟軟又脆脆,所以給餐廳一星評論。相同的壽司只是因為在餐廳享用時,主廚上菜時特別說:「這是本店著名的滑溜龍捲,手工製作,使用精選漁產,如鮭魚、多春魚卵、紅甘、鮪魚肚,全部都是本地養殖收成。撒上飛魚卵、青蔥、用醬油調味的海菜,小黃瓜、酪梨,全部用銀鉗魚包捲。」花費750元也覺得划算。語言文字雖然未改變產品本身,但是會改變我們和商品之間的互動,以及我們對一項產品的體驗。所以廣告文案會使用消費詞彙,凸顯商家想要我們重視的體驗部分。

八,我們過度重視期望

    期望的影響作用大,所以善用預期的力量,可以讓每一項購買增加價值。品牌創造出期望,因為品牌提高價值認知,所以品牌真的很有效!

九、我們很容易缺乏自制力

    延遲享樂與自制的能力

十、我們太側重金錢

   「貴就是好」的迷思

 

※從錯誤思維汲取教訓

一、用腦袋花錢

在一個完全理性的世界,財務決策中不應該考量的因素包括:

  (1)特價,或是節省多少錢(相對性)

  (2)對錢進行分類,花錢時想著來源,以及對各種錢的感覺(心理帳戶)

  (3)付錢的輕鬆程度(花錢之痛)

  (4)看到的第一個價格,或是以往的價格(定錨效應)

  (5)所有權感(敝帚自珍效應及損失趨避傾向)

  (6)一件事看起來是否費力(公平性與費力程度)

  (7)我們是否屈服於當前的誘惑(自制力)

  (8)只比較一樣商品、體驗或小機件的價格(過度側重金錢)

  這些東西其實不影響一項購買的實際價值,但是我們以種種思考怪癖,這些因素會影響體驗的價值:語言文字和儀式、期望

 

只要我們用腦袋,我們可以改善自己的財務決策,我們可以利用下面作法,以避免、修正或減輕自己在評估價值時,所犯的每一種錯誤。

(1)我們忽視機會成本:

    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思考一項消費或交易,更清楚考獲得此項東西,將會犧牲甚麼?  舉例而言,我們可以把錢轉成時間,這筆錢相當於多少小時的工資,或多少個月的薪資?

(2)我們忘了凡事都是相對的:

    看到一個特價時,不應該考慮原先的價格是多少,或是我們省下多少錢,應該考慮的是實際上要支付多少錢。購買一件100元降成60元的襯衫,並不是節省40元,而是花了60元。

    至於較大、較複雜的消費,可以把各項費用分開來考慮。例如當我們購買一部車或是一間房,應該把每一個附加選項都分開評估。我們應該試著別用百分率來思考,當呈現給我們的資料是百分率形式時(例如受託管資產的1%),就應該多花點功夫,算出這百分率實際上代表多少錢。荷包裡的錢是明確的,以絕對值存在。100元就是100元,不論他是一筆1000元消費的10%,或是一筆100000元的1%,仍然是花了100元。

(3)我們善於劃分:

  預算規劃事件有益之事,但請牢記這項簡單原理:錢具有可替代性,這一塊錢跟那一塊錢是完全一樣的,不論是工作收入、中樂透、搶銀行,或是兼差所賺得外快,所有的錢都是我們的錢,都是屬於「我們的錢」這個總帳戶。

當我們發現自己正在揮霍特定「類別」的錢(只是因為心理上把錢歸為獎金,而感覺可以揮霍時),必須暫停下來,提醒自己,這仍然是「我們的錢」,錢就是錢,無分類別。

(4)我們逃避痛苦:

    因為在所有用錢方式中,花錢之痛堪稱是最棘手、最不詳的一個。維持一些花錢之痛,可以幫助我們至少考慮一些選項的價值,以及其中涉及的機會成本。花錢之痛能使我們在購買之前暫停一下,考慮是否該在此時花這筆錢,幫助我們考慮機會成本。

(5)我們太相信自己:

    我們應該常常質疑那些看似「隨機」的數字、明顯標示的建議零售價。當你看到一雙定價要2000元的鞋子,要特別當心次高價格的鞋子,因為那些最高價格往往是刻意定價的,使你覺得次高價格顯得相對便宜很多。

   除了質疑別人訂的價格,我們也應該質疑自己訂的價格。我們應該避免總是重複做相同的事,例如總是去星巴克買一杯120元的拿鐵咖啡,只因為我們以往總是那麼做。我們應該不時停下腳步,思考及質疑本身的長期習慣(;那些未能從自己消費習慣史中學習的人,必然會重蹈覆轍)。我們應該思考,一杯拿鐵對我們真的值120元嗎?或者,每個月的有線電視、網路等綁售方案,真的值4200元嗎?或是,加入健身房,每次進健身房都看手機踩腳踏車,這真的值得嗎?

(6)我們高估自己擁有的東西或可能失去的東西的價值:

   我們要認知到:裝潢可能只是提高房子對我們的價值,看在別人眼中未必有同等價值。

   我們應該當心廠商、店家或銷售人員提供的試用與促銷,因為他們知道,一但我們「擁有」某樣東西,評價就會提高,變得更難捨棄。

   沉沒成本無法回收,花掉的錢就是花掉了,覆水難收。在做決策時,應該只考慮我們目前的情況,以及未來的可能情況

(7)我們關切公平性和費力程度:

   別糾結於某項東西的價格公平與否,只需思考它對我們值不值得。請鎖匠來開門、請人救回檔案、在寒冬中叫計程車,這些對我們來說是很有價值的,就別糾結於他們的收費公不公平了。

   某樣東西的價格是否公平、是否費很多功夫,我們也可能認知錯誤。(知識和經驗是有價值的,鎖匠、藝術家,他們的服務或作品的價值,並非來自於我們看到的時間與心力投入,而是來自於他們一輩子發展自身專長所投入的時間和心力。

  但是我們也得當心,別被表面上的費工夫給騙了。我們喜歡透明化,很多廠商和行銷人員都知道這點,刻意用透明化來表現出多麼費工夫。所以,對於過多的透明化,我們得當心。如果一間顧問公司刻意展現投入了多麼大的功夫,卻沒有甚麼實際成果,但收費要10萬元,請再三思。

(8)我們相信語言文字和儀式的神奇力量:

    別相信炒作,當心那些不恰當得費力程度捷思法:工匠的價值在於技藝,我們應該為他的技藝付錢,鮮少理由為他使用鐵槌(直接破壞門鎖)而付錢。

    同時,也別忘了,語言文字和儀式可改變我們的體驗品質。因此,若我們選擇接受,就應該擁抱他們,讓他們幫助我們增進體驗。

(9)我們把期望化成現實:

    期望並未改變這個東西的本質,但是改變了我們的想法與體驗感受。我們應該察覺期望的源頭─不論他是源於夢想與渴望的樂趣,或是品牌名稱、偏見或展示所引發的誘惑。

    買了一瓶酒,我們可以操縱自己相信這瓶酒的價值(可以醒酒、倒入精美酒杯、聞酒香),我們知道這一切儀式可以帶來更好的體驗,這是我們本身在利用期望。

   但我們不想讓某人耍花招,誘使我們多付不應該花的600元購買一瓶酒。我們聽到酒侍敘述釀造年分、單寧、獲獎佳績、酒標、評價、帶有接木骨莓果味,相信他一定很有價值,這是它人在利用期望來影響我們。

  被他人操控或是自我操控,由我們選擇。相同的一頓飯菜,在有格調的餐廳餐桌上吃,肯定是遠遠更享受的。

(10)我們過於側重金錢:

    價格不過是顯示事物價值眾多特性的其中一個,或許是我們能夠容易了解的一項特性,但是不是唯一的特性。在評估事物的價值時,我們應該考慮使用其他的評估標準,縱使這些標準不易衡量。

    我們漂流於不確定性的大海之上,別讓他人的價值概念(亦即價格)成為你抓住的救援。價格只是一個數字,不是、也不應該代表全部。

二、免費忠告:免費是有代價的,代價就是吸引了我們高度注意力

三、如何增加自制力

四、想一些方法,聯手對抗

(1)把錢轉到儲蓄帳戶,欺騙自己一下

(2)財富錯覺:我們以怎樣的時間架構(小時、周、月或年)來敘述一筆支出,將大大影響我們對於消費的價值看法,以及我們的消費決策智慧。

    在某一實驗中,研究人員給實驗對象7萬元薪資,分別對兩組人用不同敘述方法,第一組人是說:時薪35元,對第二組人員說年薪7萬元。結果第一組人員的儲蓄明顯少於第二組,當我們用年資來描述薪水時,我們會傾向為退休生活存更多錢。而在美國,多數低所得工作採用支付時薪的模式,這往往導致人們不會為長期儲蓄問題更加惡化。

     這裡說的總額似乎和前面預先支付的概念相牴觸,其實不然,前面講的是儲蓄,這裡擠得是消費,選擇每月多6000元,會比選擇年底獎金多72000元,更容易把錢花掉,可能生活品質有提高,但是無法為自己做點特別的事;但是選擇年底獎金的人,可以把獎金拿來做點特別的事,例如買一台摩托車、好好度個假。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BI 的頭像
    SABI

    SABI'S書蟲隨筆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