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城河最重要的特質:他們是可能持續多年的事業結構性特質,不是競爭對手可以輕易模仿的

最常被「誤判護城河」的是:優異商品、龐大市占率、卓越執行力、傑出管理者,而以下的護城河才是真的:

●公司可能有無形資產,例如品牌、專利或法規授權,讓他得以銷售競爭對手無法跟進的產品或服務

●公司銷售的產品或服務可能讓顧客難以割捨,因此衍生顧客轉換成本,讓公司有定價能力。

●有些幸運的公司因網路經濟而受惠,這是一個很強大的經濟護城河,可以長期封鎖競爭者。

●有些公司有源自流程、位置、規模或取得獨特資產的成本優勢,讓他們得以用比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提供商品或服務。

這四大特質是濃縮龐大資料的結果。

用下圖來判斷這些公司是否有護城河的三步驟流程

步驟一   步驟二   步驟三  
公司過去就有扎實的資本報酬率嗎? →有

公司有一或多種以下列出的競爭優勢嗎?

(從上面提到的四個層面去思考)

→有 公司的競爭優勢有多強大呢?可能長久持續下去?還是比較短暫?  
↓沒有       ↓短暫 ↓長久
公司的未來可能不同於以往嗎? →可能 轉換成本高、網路經濟、生產成本低、無形資產   狹窄護城河 寬廣護城河
↓不可能   ↓無      
無經濟護城河   無經濟護城河      

長時間而言,只有兩件因素會影響股價的帳跌:盈餘成長與股利所驅動的投資報酬,以及本益比變化所驅動的投機報酬

把投資報酬想成是反映公司的財務績效,那投機報酬就是想成是反映其他投資人的樂觀或悲觀。

股票的股價若由10元漲到15元,一個是因為盈餘從每股1元漲到每股1.5元,但也可能是因為盈餘沒變,但本益比從10倍漲到15倍而促成的。前例中股價上漲是因為投資報酬,而後例中,則是投機報酬所造成。

'當你尋找投資標的時,把焦點放在有經濟護城河的公司,你就是在提高潛在的投資報酬,然後透過密切注意股價,是縮小負面投機報酬的風險,亦即,其他投資人觀感改變而損及你投資績效的機率。畢竟,沒人可預測未來五年或十年,股票的投機報酬是多少,但是我們可以根據資料推測投資報酬,仔細評價可以幫你隔絕市場情緒逆轉的風險。

 

來看個實例,2007年,MSFT在過去十年間的每年的每股盈餘平均以16%成長,所以16%是公司十年的平均投資報酬率。但在同一時間,MSFT的股價每年只上漲約7%,那表示他的投機報酬必定是負的,才會拉低16%的投資報酬,而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十年前,MSFT股票的本益比是50,而如今本益比只有20。

再來看看ADBE,過去十年間,每股盈餘每年平均以13%成長,這是投資報酬。但是股價成長幾乎是兩倍,每年約24%,因為過去十年ADBE的本益比從17上漲到現在的45,投機報酬大增。

從這兩例子可以看出市場觀感的改變(投機報酬)對於投資人在同產業同期間買進成長率大致相同的兩家公司股票,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MSFT投資人的報酬和大盤差不多,而ADBE的獲利則是翻了好幾倍。

總結,影響公司的四大因素是:公司未來能產生多少現金)成長)、預估現金流量的確定性(風險)、經營事業所需投入的資金(資本報酬率)、公司防禦競爭對手的時間長短(經濟護城河)。

 

 

評價公司的工具有三種:價格乘數、收益率、內在價值,這三種都是投資工具組的要件。

最基本第一種的價格乘數是:價格對銷售比(price to sales,P/S),但是這個工具麻煩在一元銷售額的價值可能很低也可能很高,完全是視公司的利潤多寡而定。低利潤事業(如零售商)相較於高利潤事業(軟體業或製藥業)的P/S比低很多。所以不要拿來比較不同產業的公司,我認為,用P/S比來評估利潤暫時受創,或利潤有很大改善空間的公司最有用。

切記,高利潤就表示每塊錢銷售的盈餘越高,P/S比也就越高。所以你碰到低利潤公司的P/S比和其他低利潤公司相當,但你覺得那家公司可以削減成本,大幅改善獲利時,那可能就是一檔物超所值的股票。另外一個不錯的效用,是用來找出碰到減速障礙的高利潤公司。以往利潤高但目前P/S比低的公司,可能是因為其他的投資者認為他的獲利下滑是永遠的,所以股價跟者下跌,但是,如果公司其實可以恢復到以前的獲利水準,這時的股票其實就很便宜。

第二種乘數是市漲率(price to book,P/B),是比較公司股票的市值及帳面價值(又稱股東權益),以P/B評價股票的關鍵在於,仔細思考P/B中的B代表甚麼。有兩間甲乙公司,他們的一塊錢盈餘或現金流量可能一樣,但組成帳面價值的東西可能有很大的差異。對於資產密集的公司(如鐵道或製造業)來說,帳面價值代表產生盈餘的大部分資產,像是火車頭、工廠、存貨。但是對於服務業或科技業,產生營收的是人、想法、流程,這些通常都不算進帳面價值中。這數值還容易受會計上列的商譽而膨脹,那為什麼還要用?通常只對某個產業特別有幫助:金融服務業,因為金融公司的資產通常流動性很高,所以很容易計算其價值,這表示金融服務公司的帳面價值通常很接近實際的實體資產價值。

第三種乘數是本益比(P/E),但是本益比不單純,因為盈餘可能內含雜訊。本益比最麻煩的地方是,P(price)就只有一個,但是E(earning)可能不只有一個,我看過最近會計年度的收益、目前會計年度的收益、目前歷年的收益、過去四季的收益、下個會計年度的收益預估值所算出來的本益比,你要用哪個?所以預估的收益值一定要小心使用,我的建議是官池公司在蓬勃發展與低迷時的表現各式如何,想一下未來會比過去好很多、還是差很多,然後自己估計公司在表現普通時可以賺多少錢。那是評價時最適合採用的本益比基礎,因為(1)那是你自己估的,你知道估計值中納入甚麼考量,(2)那是以公司表現普通的時候為基礎,而不適蓬勃發展或是最低迷的時候。

找到E之後,就可以開始用本益比評估了,本益比最常見用法是和其他標的比較,例如和競爭對手、產業平均、整個市場、或同公司不同時間點的本益比相比。只要你不是盲目計算,記住我之前提過影響評價的四大因素:風險、成長、資本報酬率和競爭優勢,這種方法還不錯用。

最後是我最喜歡的乘數:以營業現金流量當分母,而不是以收益當分母。

以上四種最常見乘數,是我們評價工具組中的第一類工具,第二類有用的工具是:以收益率為評價基準。這種評價方式很棒,因為我們可以直接拿他們和客觀的標準(債卷收益率)相比。

如果把本益比顛倒過來,以每股收益除以股價,就是收益率(earnings yield),例如,本益比20的股票,收益率是5%(1/20)。而本益比是15的股票,收ˋ率是6.7%(1/15),這兩種股票的報酬率看起來都比債劵(十年期長期債劵收益率約是4.5%)有吸引力。

買股時機很難,賣股時機一樣很重要,我歸納出結論,要賣股前,要自問以下問題,只要其中有一題的答案是否定的,就不要賣股。

1.我犯錯了嗎

2.公司營運有惡化嗎

3.我的錢有更好的投資標的嗎

4.這檔股票佔我投資組合的比例太高嗎

或許最痛苦的賣股理由是因為你看走眼了,你可能原本的投資主張已經無法成立、或是你覺得公司有強大的競爭優勢,結果競爭對手卻開始侵蝕它的市場。無論是甚麼錯誤,都不太值得繼續抱著買進理由已經不存在的股票。你應該認賠殺出,不再留戀。而避免對買進價格念念不忘,就是每買進一檔股票就寫下買進原因,以及你預期公司未來的財務結果大致會如何變化。

我講的不是每季盈餘預估,而是大略的預期,你預期業績穩定成長、還是加速成長?你預期利潤走高還是下滑?萬一公司營運惡化,就拿出你的紀錄,確認你當初買進股票的理由是否還成立。如果仍成立,就維持不動或是加碼買進;如果不成立了,賣出就是最好的選擇,不管是賠或是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財信出版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BI 的頭像
    SABI

    SABI'S書蟲隨筆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