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外部損失與內在損失

內在損失是主觀的,是個人經驗來界定,換句話說,就是這項虧損對每個人的感受來說都不同。相反,外部損失並非是主觀認定或個人詮釋,他是一個客觀事實。肯塔基輸了這場比賽,看了球賽的人都可以告訴你是哪隊輸了,這個客觀事實不會因為你的感受或反應而改變,也不會因為誰的評價而有所不同。但是對球員來說,若將球隊的成敗跟自己的尊嚴連繫在一起,那麼這個外部損失就會被個人感受所取代,於是被內在化。

我們常常把失敗、損失、錯誤、損失看作是一件不好的事,因此「損失」在日常用語中,被視為負面含意。但在交易市場中,損失應該被看作是市場的一部分,就像大家都知道的,不管做甚麼生意,總是會有損失發生。燈泡製作商知道,每兩三百個燈泡總會破兩個。水果經銷商也知道,每一百個蘋果中總會有兩顆壞掉。在市場上,虧損就應該被看成燈泡或是爛蘋果,要淡定處之。市場虧損應該是外部而客觀的損失,不該把個人情緒帶進裏頭。一旦你內在化,它就變成主觀,自我過度涉入,讓你用一種負面的方式來看待,這個虧損就成為一項失敗。但是我們的心理因素跟自我都有關係,要是你在決策過程中能夠排除自我意識作祟,那麼你就能開始控制這種因為心理因素造成的虧損。要防止市場虧損轉化成內在損失,就是先搞清楚這種情況是怎麼發生的,然後才能避免。

了解外部虧損轉化為內在損失的關鍵,是要先分辨「事實」和「意見」的細微差別。a fact就是指已獲客觀證實的事物。事實沒有甚麼對錯,事實就是事實而已。而意見是一個人的評估和盤算,意見的對錯則取決於是否符合事實,所以,有對錯之分的是「意見」,「事實」沒有。進市場做買賣,無關對錯或輸贏,而是你怎麼做決策。

決策是謹慎考慮、求取結論的過程,也就是在幾個不同方案之間下判斷、做抉擇,因為在決策進行的當下,事實還沒發生,也不可能發生,必須仰賴日後諸多事件的揭示才會逐漸成形。因此,決策不適在對與錯之間做選擇。日後等塵埃落定再回頭來,決策是有優劣之分,但沒所謂的對錯。在交易市場中,只有表達出來的意見才有對錯,而市場倉位也只是可以獲利跟不能獲利,僅此而已。

但是由於前面說的語意上的混淆,很容易把市場上賠錢看成是錯誤。如此一來,你把那個跟金錢有關的決策(外部),看做是自己的名譽和尊嚴(內在)。這就是自我意識介入交易倉位,開始以個人情緒看待市場,於是虧損也從客觀存在變成主觀認定,這就不再只是損失一筆金錢而已,而是一種個人的內在損失(就像是你哪個朋友搭飛機失事一樣)。有個市場倉位情緒化的例子是,很多人常常會把賺錢和賠錢看做事自己智力或自我價值的表現,要是認賠就覺得是自己愚蠢或犯錯,這就是混淆了金錢價值和自我價值。

內在虧損階段: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從前章描述可知,有些人會把外部損失內在化,但是球員和觀眾大部分都比較少把球賽結果是為個人尊嚴,為什麼?因為球賽是個別事件,有明確的結果。至於另一種沒有明確結束的活動所造成的損失,要把他從外部轉而內向心裡話就容易很多。這是因為連續過程中所產生損失,跟任何內在損失一樣,沒有預定的結束點,因此也就容易內化。在這個連續過程中,參與者必須不斷地做決策,而這些決定都會影響到賺、賠。反之,個別事件(如足球賽、賭輪盤或其他賭場遊戲)都有明確結局,這正是外部損失的特徵。個別事件造成的損失很明確,不能讓你任意解讀。要是我賭肯塔基比賽贏球,但她卻輸掉比賽,那我就是賭輸,這是個別事件造成的外部損失,沒甚麼可以說做嘴爭辯的。交易市場則屬於連續過程的範疇,因為市場倉位並未設置預定的結束點。當然市場每天都有確定的開收盤時間,但是市場倉位並不因此而消失,事實上是可以永遠持續下去。儘管市場虧損應該是外部損失,但因為他是個連續過程的結果,也就是容易被情緒內化。在連續過程中,市場倉位沒有明確的結束點,既不知何時,也不知道會在甚麼狀況下結束,這種對於未來的不確定,很容易觸發內在損失的五個階段,意即這個損失會逐漸被個人內化和主觀看待,因為在市場中賠錢是個連續過程,沒人逼你承認他是個損失。只要你不認賠出場,你可以自欺欺人地以為那個倉位會賺錢,只是還沒步上正軌而已。那個倉位可能正在賠錢,但你會告訴自己,還沒賣掉就不算賠錢,投資股票的人尤其會有這種想法,因為你真的擁有那些股票,又不必應付甚麼保證金催繳,就更沒人逼你承認這是個損失。

 

生活中充滿風險,過馬路有風險,開車有風險,結婚生小孩也有風險。不消說,創業和做生意有風險,參與市場交易有風險。風險的定義是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如果損失發生的可能性能用數字表示,稱為「機率」)。生活中沒有甚麼事情是保證成功,或是一定會照著你的意思來走。

市場和賭博的最大區別就是:賭博活動自行創造風險,而投資/投機則是承擔及管理本已存在的風險。

本來就有的風險:既有風險是自然出現的。不管是具備組織或無組織的市場中都會有。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這是「風險與現有資源投諸未來預期心理同時出現」。

無組織市場就是我們做為一般消費者,在平常生活中去的那種市場,例如百貨商場、雜貨店和加油站。而有組織的市場是指集中式的交易所,包括股票、債劵、外匯與期貨的櫃檯市場。

自己創造的風險:自創風險是人為產生的潛在金錢損失,這是你自找的,否則不會發生。自創風險不是伴隨著某項活動而自然衍生,事實上轉輪盤、足球比賽或跑馬競賽本身並不衍生金錢損失。

一般而言,既有風險和自創風險固然有其分別,但深入檢視後會發現,當我們涉入其中時,這個區別不在於活動本身,而是進行活動時的某些特徵。

以下說明五項活動,及其活動特徵

(一)投資:有兩個要項:你希望安全無虞的本金,和適當的報酬,如股利、股息、利息或租金。由於資本的報酬是在某期限支付利息或股利、股息;投資活動也必須持續一段較長時間。因此,投資通常具備相對較長的時間跨度。退休基金投資股票可能是準備無限期地持有,或是購買債劵之後一直持有至到期日。

(二)交易:基本上就是某人(通常是交易員)針對特定金融工具創造出一個市場。從這個市場中,交易員想獲取的是買、賣價差。證劵交易所中的個股交易員就是個好例子,他會撮合買、賣單,維持市場秩序。本質上,交易員應該看法持平(既不看多也不看空),經由買、賣之間的價差來賺錢。

(三)投機:最簡單的說,投機的買進是為了轉售,買進大宗商品不是為了使用,買進其他金融商品也不是想要獲取他的衍生利益。進行投機活動時,我們對於本金的要求是希望他會增長。本金的增長就是投機客的唯一「報酬」,他並不要求特定期間派發的股利、股息或利息。

(四)簽賭、投注:是兩造針對不確定事件提出自己的預測,猜錯方必須將約定財物讓給猜對者,所以簽賭投注就是看對錯來定輸贏。對於籃球比賽,我一向希望肯塔基球隊會贏,要是我考慮到比數差點等資訊,那就是投機臆測。如果我是組頭,同時接受正反雙方的簽賭,並努力保持投注雙方的平衡,以賺取佣金,就會像是對行情不抱持多空看法,同時接受買、賣雙方報價的交易員,從價差賺取利潤。

(五)賭博:是簽賭的衍生物。賭博是以金錢押注遊戲、比賽或事件結果,或者是以金錢或其他財物進行跟運氣有關的遊戲。賭博通常涉及跟機會有關的遊戲或比賽,有時候包含技巧跟運氣。賭博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娛樂,享受簽賭時的興奮感。賭博可能賺錢、可能賠錢,但是在賭場中輸掉幾百美元的人,知道那些錢就好像是支付娛樂費,也覺得值得。

危險的結合

大多數人都不曉得自己承擔的風險是本來就會有,或者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再加上無法明辨是個別事件或連續過程產生的虧損,那就只好等著大難臨頭。個別事件就像是賭博或是簽賭,這些冒險活動都有明確的結束點;而既有風險的活動則是連續活動,沒有預定的終點。單一買賣是單一事件,而經營企業是個連續過程,跟市場倉位一樣讓你持續暴露在某種風險裡,除非你自己離場,不然他不會結束。而且連續過程因缺乏結束期限的不確定感,就容易使得外部虧損轉而內向化。簽賭和賭博是你不再繼續玩,損失就會停止。但在投資、交易或投機活動中,處於虧損之際,就算你不再有動作,虧損也不會停止,甚至是幾乎無止境地擴大下去。

下述要講的心理謬誤,在個別事件中都屬有害,一旦出現在連續過程中更是災難。

●機率低而金額高的彩金常常被高估,機率高而金額少的彩金則被低估。跑馬賽中,最熱門和最冷門的差別就是最好的例子。

●連續獨立事件的機率,常常被誤以為是加法而非乘數關係。也就是說,很多人以為擲骰子連續擲出兩個相同點數的機率,是只擲一次的兩倍。也有人以為連續擲出四次六點之後,下一次要擲出七點的機率也會大增。

●以為連續成功之後,必然會有一次失敗,這是數學上的必然,反之也是如此,這叫做「蒙地卡羅誤謬Monte Carlo fallacy」。事實上,兩顆骰子可以連續十次擲出雙六,這並不違反機率理論,因為每次投擲都是獨立的,跟前後事件毫不相干。

●對於有利事件的發生機率的心理認知,會高於實際上的數學概率,反之亦然。比方說如果簽中樂透的機率和被閃電擊中都一樣是萬分之一的話,我們還是會以為中樂透的機率比被雷擊中還高。

●我們觀察日常發生的隨機事件,受到各種不同事件發生頻率的影響,對於不常見的事件比較注意,而常見事件則不太在意。因此那些一長串連續成功或失敗就容易被記住,而較短期連續事件則否。

●我們常把「不尋常」事件和發生機率低的事件混淆在一起。比方說,打橋牌拿到十三張黑桃,其特異之處在於一致性,而非稀有(事實上拿到任何一手牌的機率都是一樣的)。

以下來舉些案例

●獨立事件:百家樂的發牌桶並不知道自己發過甚麼牌,因此每副牌發出的每一張牌都是統計上的獨立事件。事實上,每邊獲勝的機率都是一樣的,既然如此,一旦出現某方連勝的時候,應該要押另一方勝才是。但玩百家樂的賭客會認為,這些隨機出現的牌彼此有關係,因此會出現連勝的狀況。

●風險、風險暴露與機率:「風險」是指發生損失的機會或可能性。大多數人都誤以為這樣的機會可以用數字來表示,而把風險和機率混淆了。我們在市場中所看到的是獨特而不可重複的事件,無法對其發生是否賦予機率。以統計術語來說,這種事件屬於「個案機率case probability」,而非類別機率class probability。這表示市場事件其實是算不出發生機率的,事實上你只能就行情會部會到達某個特定價位,來研判自己的風險暴露。因此,你能做的就是管理自己的風險和損失,並無法預測獲利

●金錢勝算與機率勝算:市場參與者最常見的錯誤,也許是分不清楚金錢勝算和機率勝算。許多市場人士都以風險報酬比(risk-reward ratio)來計算成功的機率。比方說,我以每股26美元買進,在23美元設定停損賣單,然後我準備在36美元賣出。因此我的風險報酬比即為3比10。拿三塊錢冒險,可以賺十塊錢。很顯然,我不懂機率,而把這玩意算得有模有樣也不會讓我的交易倉位自動具備勝算。這個三比十的比率,跟股價會不會漲到36美元的機率完全無關,只代表著我可能賠掉的金額和我以為自己可以賺到的金額,但他跟任河事情會不會發生的機率都沒有關係。

●有些錢看起來特別大:一般狀況下,使用籌碼會讓人輕忽金額的嚴重性,這是一種心理花招,對大多數人都有效。在市場上跌掉2000美元,跟玩百家樂輸2000元很不一樣,就像賭百家樂贏7000美元,好像也比在市場上賺到相同金額還要爽。為什麼呢、因為我在交易所裡頭本來就是要賺那樣的錢,但在百家樂裡頭,這像是從天而降的禮物。這也表示從賭場贏的7000美元,會比較容易揮霍掉。這些錢不是辛苦錢,我們根本不吝惜,這些百元鈔票跟在交易所上賺的,似乎是不一樣大。

●獲利動機或預言動機?這世界上,有兩種獎勵:一是名,一是利。你在市場上根據事實猜對每一次行情,是想獲得大家的讚許,還是想在市場上賺錢呢?你在市場上的努力,是出自預言動機或是獲利動機呢?要回答這些問題,你要搞清楚自己是哪種參賽者(簽賭者、賭徒、投資人,交易員或投機客)。不管你是購買股票、玩二十一點、在交易場中做買賣,都不是從活動本身,而是根據你表現出來的行為和特徵來判斷。你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會決定活動本身的特質。

進行博弈或參與市場的活動本身,都可以是個目的或只是個工具。有些人從事賭博或進入市場是為了行情起落帶來的刺激和興奮(這是賭徒),或有些人是為了那種高人一等的虛榮,顯示他們更有手腕來玩遊戲(這是簽賭者)。對於想要賺錢的專業人士來說,這些活動都是工具(ˊ這是投機客、投資人或交易員)。

群眾與情緒

市場上虧損的原因,最常被提起的就是情感和情緒。情感從最簡單的貪婪和恐懼到最細微的各種說明都有。情緒是非常強烈的主觀感受,不必經由自覺的心理運作即可喚起。我們都知道,群眾的基本特徵即是受到潛意識動機所引導。群眾就是一群人的集合,不管他們是為什麼聚在一起或被歸類在一起。個人與群眾的基本區別是,個人是經過理性思考、慎思熟慮和分析之後才採取行動,而群眾則是根據感覺、情緒和衝動來行動。個人會仔細考慮自己的意見,群眾則是受到情緒化觀點所影響,而非理性思考。在群眾之中,情緒和欠缺考慮的想法會經由模仿和感染迅速蔓延。了解群眾特徵及其組成,可以作為揭示情緒化如何影響我們決策的架構。你一旦掌握到這個架構,就知道如何避免情緒化。

群眾特徵:個人成為群眾一員的心理狀態,主要有三個特徵。

一、無敵力量的感覺:個人形成群眾時,需要一種自覺無敵、力大無窮的感受sentiment,群眾及其成員是毫不遲疑的。那種自以為無堅不摧的強力感,會讓人屈服於自小心控制的本能和情緒。但群眾是無名無姓的,因此群眾成員不會為自己的行負責任。個人在群眾之中,受到群眾能量的餵養,因為自己隱身其中,就會做出一些平常不會做的事情。

二、感染擴散:看著螢幕上最底下股價跑馬燈,或者實際在市場上感受行情的上下起伏,這都像是注視催眠師那條來回擺動的錶鏈。

三、暗示:要描述群眾如何接受暗示,最好的方式是來看看受到催眠的人在催眠師的掌握下,如何回應暗示力量。此時他很容易接受暗示,已經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

心理群眾最明顯的特徵如下,諸多個人一旦形成群眾,不管他們的生活型態、職業、性格或智識高低是不是一樣,都會變成擁有集體心智的群眾,其行為方式也跟他們原本個別存在時完全不同。群眾之中的個人也可能被誘導,做出明顯違反自己利益的行為。群眾特徵中最不可理解之一者,儘管面對鐵如山證的挑戰,成員仍然可以固執地堅守錯誤假設。所以摟,明明看到虧損一直擴大,還是死抱著市場倉位不放,這就是群眾。

重點是,除了傳統上市場群眾的看法之外,個人也可能在實際上沒跟大家在一起或可見影響下,照樣做出跟群眾同樣的投資或交易。心理群眾和賠錢的市場參與者之間的相似之處,非常明顯。各位請記住,判斷是否為心理群眾,並不在於人數多寡,而是有沒有表現出他的特徵。一個人如果開始表現出那些特徵,那他就是心理群眾的一員,做出跟群眾一樣的交易。

事實上市場不必出現狂熱,或陷於前述兩種群眾模式之中,個人也可以做出跟群眾一樣的交易。就算行情只是橫盤,參與者若表現出群眾特徵,像是衝動、易怒、不理性和情緒乖張的情況,而且無法做出重要判斷,那他就可能做出群眾交易。如果這樣還不算是情緒化的市場參與者,那就沒有人是了。

以下兩種模式可了解個人在做市場決策時,這些過程和特徵會如何表現

兩種心理群眾的模型

(一)、妄想模型

妄想模型描述個人在擁有市場倉位之前,成為心理群眾的過程。預期關注→暗示形成→感染過程→表現群眾行為以求融入。這個模式正可以說明市場中虧本的人。他急著想賺錢,以為自己都準備好了,所以是處於「預期關注」的狀態。他會聽從別人報明牌或其他亂七八糟的意見,受到市場熱情的感染,像被催眠一樣恍惚,把那些明牌的建議奉為聖旨,然後就採取行動。當你草率做出決策時,憑著衝動聽從小道消息進出市場,情況不就跟上述一樣。那些想很快補回虧損的人往往會賠得更快,是因為他處於預期關注下,一聽到誰報出明牌就急虎地殺進去。這時候的他們就是群眾的一員,極端地情緒化,也註定要虧損。

(二)、幻覺模型

幻覺模型準確地描述個人在擁有市場倉位之後,成為心理群眾成員的過程。肯定→重複→信譽→感染。我們來看看以下情況,你或是別人發表一項市場意見「肯定」。這項意見又轉述給其他人「重複」,朋友們問你對於市場有甚麼看法,你再次轉述,一再地推銷該項意見。接者「信譽」就進場扮演她的角色了。信譽是一種個人、作品、意念或願望對我們施以主宰的方式。他能完全癱瘓我們的辨識功能,讓我們心中、眼中只看得到,感受到奇觀。一旦市場行情如你所料,你看起來就是個英雄,你是如此厲害(信譽),大家都對你諂媚奉承。感情和情緒淹沒了你(感染),你就這麼被催眠了。要是其中的信譽係來自你的大膽行為,敢於承擔虧損倉位的懲罰,那麼幻覺模型也適用於虧損的交易。當然,此時市場行情與你主張相反,但你敢逆勢而行,尤見其勇。「這個市場錯了,他會回頭的」你對於自己勇於挑戰群眾感到自豪,市場思維不都認為群眾是錯的嘛。對於你死抱著虧損倉位不放,大家都驚嘆不已,於是乎,你又陷於催眠狀態(感染)而且已然失控。這時也只有外部力量(例如因為金錢、家庭或耗子介入)才能讓你出場。當黃豆行情開始跟我搗蛋時,我的情況就是如此。否則我怎麼會死抱著黃豆油不放,從原本的獲利跌到把之前的好日子一起賠進去呢?

 

希望與恐懼的矛盾

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通常建議不要壓抑情緒,而需要抑制的往往是負面情緒。很少有患者需要壓抑正面情緒,不過,不管是正面或負面情緒,對於你在市場上的績效,可能都會有不利的影響。一般常說,貪婪和恐懼是市場參與者的兩種驅動情緒。不過,希望和恐懼才是主要的情緒,貪婪只是希望失控了。大家對於希望和恐懼的看法,幾乎都是互相矛盾的,我們很常聽說,你因為希望而買股票,其價格往往已經走高,你就買在高點。而你若是因為恐懼而賣股,其價格也早就已經反應,因此就會賣在低點。韓福瑞‧尼爾(Humphrey Neil)的話來說;「群眾最熱情、樂觀之際,應該謹慎小心;當他們最害怕的時候,則要大膽進取。」我們也看到傑西‧李佛摩(Jesse Livermore)的說法:「害怕的時候才要抱著希望;懷抱希望之際更要懂得戒慎恐懼。」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希望獲利增加,而不是害怕獲利賠光。我們害怕的是虧損擴大,而不是希望虧損可以撈回來。

這種看法針鋒相對的情況,可以用希望和恐懼的矛盾來解釋,這兩者其實只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換句話說,我們通常是同時經驗到希望和恐懼。當你做多,而市場行情也往上走,你:(1)希望他繼續漲,但......(2)害怕它不漲。要是你的恐懼夠大,你就會獲利了結,然後希望市場下跌。當你做多,而市場行情走軟,你:(1)希望行情反轉,但.......(2)害怕它不反轉,要是你的恐懼夠大,你就會認賠出場,然後希望市場繼續下跌。' 你要做多,但還沒寄場,此時市場上漲,你:(1)希望市場暫時反轉讓你能進場,但.....(2)害怕它會一路漲上去。要是你的恐懼夠大,你就會搶進,然後希望市場繼續漲。

我們的討論是要放在個人情緒上,恐懼避免許多混淆、因此應該把重點擺在情緒化。想了解情緒化,先了解心理群眾就是最好的辦法。

狂熱與恐慌:希望和恐懼的群眾表現

正如文章開頭所示,我們對於不確定的事情,總是感覺很不舒服,因此會用一些確定的事情來取代,也正因此而屈服於群眾本能。對於未來的不確定也會引發兩種主要的情緒反應:希望和恐懼。我們都希望未來會很好,同時又害怕事與願違。當我們成為群眾一員時,這些情緒反應就會走極端。群眾本能在市場上一但結合希望和恐懼,就會出現狂熱和恐慌。狂熱和恐慌未必是大規模的群眾事件,像荷蘭的鬱金香狂熱那樣,其特徵也可能出現在個人對進出市場的決策上。因為你獨處的時候也可能是群眾的一員,因此光你一個人也可能陷於狂熱或恐慌。而當你一個人腦子發熱的時候,市場甚至都未必出現相同的狂熱與恐慌。在一個人的恐慌時,群眾行為會結合你個人對於賠錢或錯失獲利良機的恐懼,因此讓你做出某些事情或因此不採取該有的行動。因此,各位不必去注意自己各種不同情緒,只需嚴密注意群眾形成的那幾個階段特徵即可。注意你那些成為群眾時伴隨出現的徵狀,能夠避開這些也就能自動避免情緒化。在此重複一下本書到目前為止的主旨,肇因於心理因素的虧損(真正的虧損,不是種偶爾賠錢的情況),這些虧損必非因為行情分析出現問題(第五章)。有些人會把市場和交易倉位看成個人的心理內在(第一至四章),將原本的外部損失內在化(第六章),混淆不同類型的風險活動(第七章),以及做出跟群眾一樣的交易(第八章)。這些錯誤是否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呢?我們能克服那些因素,即可完全避免這些錯誤呢?

是的,觸發造成虧損的心理過程、行為特徵和情緒反應,都有一個共同的因素─未來的不確定性。在一個確定的世界中,我們既不必選擇或行動。確定性會取代機率,就不會有潛在的損失(即風險),也不必有風險活動,不管是既有風險或自創風險。我們既不會虧損,也不會經歷內在虧損五個階段。要處理未來不確定性的風險,我們有三種方法可以選擇:工程法、賭博法和投機法。市場參與的關鍵在於決策。你在制定計畫以落實決策之前,要先決定你會在甚麼條件下進入市場。決策過程如下:(1)決定你要做哪一種類型的參與者、(2)選擇一套分析方法、(3)制定規則、(4)建立控制機制、(5)制定計畫。根據你也許積極、也許保守的目的和目標,你要先決定自己要當個投資人或投機客,再據以決定要參與哪個市場、使用甚麼分析方法,你必須有甚麼規則和控制機制,以及如何在計畫中執行這一切。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沒有哪套分析方法保證大家都會成功,而是你會發現某些方法符合你的風險要求,根據你的研究和風險忍受能力來制定自己所需。

首先你要決定的是自己要做哪種類型的參與者,然後你要選擇自己要準備參與哪個市場(股票、債劵、外匯、期貨)。你制定的計畫,其中的特徵和時間跨度也必須與你選定的參與者類型一致。為什麼呢?因為中途變更時間跨度,就等於改變參與者類型,這跟在市場上簽賭或賭博一樣危險。股票投資人可以死守著倉位不放,但期貨市場的投機客則在期貨合約到期時,就一定耀平倉出場。因此就算他死撐著虧損倉位,到了該其期約到期時,就被迫一定要做出新決定;但股票投資人則不會受到這樣的逼迫。因此各位參與股票市場時一定要更確定自己想做甚麼類型的參與者。

接下來,是要選擇一套分析市場的方法。若不選定一套的話,你日後很可能在幾種不同方法中來回,找尋任何有利自己可以死抱著倉位不放的證據。你的分析方法,就是用來描述市場狀況的工具。要把自己的分析應用到評論之外,你要先認定自己的機會條件。這就是你的進場規則,透過規則來運用你的分析。而這些規則不容變通、挪移。工具(即分析方法)的使用都有一些彈性可供伸曲,但不懂得堅守規則的傻子也就等於沒有工具。你必須制定一套參數來確認機會,並據以決定何時該採取甚麼行動。該怎麼做呢?你要先做功課(也就是研究、測試和嘗試錯誤與修正),然後制定出一套參數和規則。你做的功課會讓你確認,滿足甚麼樣的參數或條件才會是個機會;而你的規則就是「如果OOO,就要XXX」的條件陳述,以此來實現你的分析。這就是根據分析得出的買進或賣出明確指示。要是不符合你設定的機會條件,你就不該採取行動。各位必須認清一件事:在這市場中,有成千上萬的機會,你的規則只能抓住其中一些,別想攬全包。對那些你錯過的機會就不要再介意了。

決策的下一步是建立控制機制,也就是不管賺錢或賠錢,都必須設定退場條件。你的出場條件創造出一個結束倉位,不會讓他變成歹戲拖棚的獨立事件。就商業計劃而言,一個決策必須包含市場選擇和進入條件,而控制機制則由退場條件構成。杜拉克的意見指出,策略必須與控制機制同時,而不是在執行策略之後才選定。不幸的是,市場參與者大多是在進入市場之後才選擇停損或出場機制,有些甚至根本沒設定出場條件。各位一定要在進入市場之前先設定停損,為什麼呢?因為一旦進場之後,你看到、聽到的一切都可能受到自己市場倉位的扭曲。正如之前章節提到的,你不會知道交易的獲利可能,只能算出暴露的風險。因此你能做的只是怎麼管理自己的虧損,而不是預測獲利。

計畫

大家都想知道成功的計畫裏頭有甚麼步驟,賺錢的方法、計畫人人都有,但能夠有效制訂計劃的調配方法只有一套。不管各位準備使用甚麼分析方法,在你決定進場之前就要先決定出場的時機、價位及原因(新資訊)。對於制定計畫,幾乎所有的建議都說要先決定三項「進場」「停損」「價位目標」。未設定價位目標,可能造成交易轉盈為虧,進場價位挑的不好也許會擴大虧損或減少損失,但若不事先設定停損點,可能會讓你虧損的非常嚴重。通常大家都是進場之後,才會挑選出場價位或時機,有的甚至不設定。重點是,進場之前就要設定好出場點,你的進場點是根據出場點設定出來的,一但你知道在甚麼價位或狀況下要出場,也明白自已願意承擔多少虧損,此時,也唯有此時,你才會去思考何時進場。相反的,大多人都是進場才設,但是這樣一來,你設定的出場點就是根據進場點來設置的,通常就是代表他覺得可以忍受的虧損額,然後又據此去計算出錯誤的賺賠率來合理化自己的決定。若你採用基本面分析,那就依照原先設定的基本面來仔細監看,研判自己的出場時機。要是你是在倉位建立之後才設定出場點,或者開始調低停損價位以包容更多虧損,那們你就是(1)內化虧損(因為你害怕自己丟臉)(2)簽賭或賭博(因為你想證明自己是對的)(3)做出群眾模式的交易(因為你做出情緒化的決策)。結果,你的虧損會因此比原先願意承擔的還要嚴重得更多。

你的計劃就是根據你選地的分析方法而撰寫的劇本,為你預期發生的事情提供明確的行動步驟。萬一那件事沒發生,你也早已設想好多種可能,知道如何因應。這並不是說你要去預測未來,只表示你必須預先設想,萬一事件A或是事件C發生時,你要怎麼辦才好。唯有,認真做功課,下工夫研究,設定出一套決策進場和出場的研判條件,並且切實地照計畫執行,才是正確的。很多時候,只想證明自己是對的,表示你在簽賭,而把市場交易內化成自己情緒,正是造成虧損的心理因素。

面對市場虧損時,對於未來不確定感會引發內在虧損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在經歷此五個階段同時,你的虧損也越來越大,而且甚至會在前四個階段不斷地惡性循環。反正你最後都要接受虧損,還不如事前就確定好虧損額度,只要你切實遵守,就能中斷內化五階段的鬼打牆。事前確認虧損額度,等於他的不確定性降到零,因為你早就知道而且也願意接受這個額度的虧損。

獲利的法則-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Jim Paul/Bren

計畫與客觀性

對市場的研判必須想辦法避免一廂情願,反過來說,也就是要有「客觀」研判方法的辦法,在決策時保持客觀,這就是我們需要一套計畫的原因。對市場參與者而言,客觀性是他進入市場之前,所以你在進行交易之前,就必須先確定自己的進場/出場條件。各位要記住,參與市場不是為了證明自我,證明自己的對錯(這是想發表看法和簽賭),也不是要找娛樂(尋找刺激、興奮和賭博)。參與市場是為了賺錢,需要制定計劃來執行決策。要是執行得當,在等待買進、賣出條件到來的過程,其實挺無聊的。要是你開始感到興奮刺激,那就是在賭博。要想不掉進「發表看法」的陷阱,唯一辦法就是在你回答之前就先思考,甚至在回答之後,也該繼續思考。要是有人問你對市場有甚麼看法,你可以利用下列說法以避免將市場情緒化:「根據我使用的分析方法和設定的執行條件,如果市場出現這種情況,我就會這麼做;反之要是市場出現那個狀況,我會那麼做。」這樣的回答表示你是以客觀計畫來進行演繹思考,而不是主觀看法的誘導式思考。這也表示你是客觀地觀察市場,而不是會讓成功、獲利和失敗、虧損情緒化的主觀作祟。

制定計畫後,各位也要設定某些條件,先寫下條件未達成時,你會怎麼做的計畫。有白紙黑字在眼前,最能預防你在無意中或潛意識地違反原計畫。這是讓思考變得客觀,不受自身情緒影響的辦法,如此才能明確自己的責任。

結論

跟撲克牌賭客一樣,投資人也是在不知道個別企業、股市大盤或整個經濟情勢將如何表現的狀況下,拿自己的錢冒險。不過,賭客雖是運用策略不一致來取勝,嚴守紀律的一致性才是市場交易的成功關鍵。雖然制定計畫並切實遵行也不保證成功,不會讓你萬無一失,但想要前後一致地控管虧損,就是需要一套計畫。我們可以像紀律嚴謹的玩家學習~拿到好牌才留下來,牌不好就離場。你應該採取甚麼行動早就計畫好了,市場倉位狀況不錯就會繼續執行,否則即按照計畫停損出場。你大可認賠,沒甚麼好擔心的。你就是按照計畫,嚴守規則。對市場虛張聲勢,或是蓄意打破規則,到最後賠錢的也還是你。也許多次違反規則仍然僥倖得逞,但若抱著賠錢倉位,死撐到行情真讓你盼回來了,那你學到甚麼呢?你學到的是做錯事也照樣有回報,所以你之後還是會故技重施。

市場不是讓你「在正確時刻做出錯誤的事」的地方。你一旦不按照計畫進行,就會觸發潛在的心理因素,造成諾大虧損。各位一定要堅守地遵守計畫。但是我知道各位也是凡人,你一定肯定會在某個時刻背離自己的計畫。我在此提供一個祕訣,要是各位偏離計畫、打破自地規則,在來就依照直覺下判斷。很多事情我們都知道不該做(例如抽菸、喝酒、開快車),但是很多時候還要做,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爽嘛!!但是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事情不能因為覺得很爽就去做。但是說到市場的話,我們就是覺得很爽才做。要是你偏離自訂計畫,然後行情開始對你不利,此時,我問你「如何?你覺得開心嗎」你會怎麼說?現在這個經驗會很愉快嗎?你一定會說「才不!一點都不好玩!看著價錢直往下掉,怎麼會高興」這個時候,就是要做讓你爽的事情,就是退場。在市場上,痛苦和成功剛好站在對立面,因此你要是感到痛苦,就趕快離場。如果你做多,而且價格在上漲,感覺很棒吧?這時候你該怎麼做?繼續高興下去啊!持股緊抱,他自然就是會越來越好。讓你覺得很好的倉位,就繼續抱著;要是你開始覺得不妙,就退出。

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你總是會知道吧?!所以你在覺得不好的時候,你就別再繼續了,就是這麼簡單的秘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今周刊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BI 的頭像
    SABI

    SABI'S書蟲隨筆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