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百發百中的投資術

創辦真正有價值的科技公司有三個步驟:首先,你要尋找、創造或發現新市場;其次,壟斷該市場;最後,隨著時間竭盡所能地擴大擬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彼得.提爾

集中式投資:他的創辦人基金只有五到七個投資標的,相較於其他創投公司是極為集中式的投資組合。同時,每家公司都必須具備能獲得「巨大成功」、晉升為「數十億美元身價」的潛能,這些公司的創辦人和其商業模式必須得到提爾的認同。

→與巴菲特的共同處:巴菲特也不喜歡多樣性,根據他的說法,好的投資組合最好不要超過十支股票,因為你無法深入了解每一支股票。

能力範圍:只投資你真正了解及擅長的領域,提爾專注在可掌控的投資範圍內,矽谷怎樣都是最具創新力的地方。他就不建議投資中國等國家,畢竟他對當地法律框架所知有限。

→與巴菲特的共同處:所謂的「競爭優勢圈」就是只專注在他了解的企業和商業模式,因此他避開無從判斷的科技企業。

長期風險思考:只有真正的創新才能創造高度成功的投資,但企業創新需要時間,因此在投資標的的公司大放異彩之前,風險投資人必須要有數年的耐性等待。

→與巴菲特的共同處:巴菲特也是眼光長遠的投資人。他喜歡買下家族經營企業的全部股權,因為它可以承諾老業主,即使產品和回報未保持在最高水準,他也會永遠保留公司。

逆向投資:逆勢投資,看見重要創新的潛能以及慧眼識時機,才能創造翻倍利潤。提爾喜歡說,我們應該找到藏在角落、不起眼又無人要走的門,打開門就勇敢走進去。門庭若市的地方,最好敬而遠之。

→與巴菲特的共同之處:「在別人恐懼時買進,在別人貪婪時賣出」這是巴菲特操作股票的不二法門。其實很簡單,但大多數投資人的作法都是正好相反─買在最高點,賣在恐懼時的最低點。當市場崩潰時,才是巴菲特大顯身手的最佳時機。

避開趨勢議題:新創企業和風險投資領域充滿各式各樣的流行術語,如破壞性、價值主張、大數據、雲端運算等等,提爾認為這是一種辨識指標,代表有人在唬弄他,提爾會視之為警訊,盡快溜之大吉,這表示在進行相同或類似議題的人已經多如牛毛了。聰明的投資人會盡量遠離主流,心中自有盤算。

→與巴菲特的共通處:巴菲特也不喜歡流行性議題,他堅守他的投資原則,只投資被低估且其商業模式他也了解的企業。

 

精準投資的秘密與原則

哪些非凡公司可能得到提爾的投資青睞呢?首先必須要回答從0到1過程中的三個基本問題:

●甚麼是有價值的?

●我能做甚麼?

●有甚麼是別人還沒做的?

提爾認為,大多數人會忽略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獨特性的重要。提爾把它轉換成一個更容易理解的問題,也是他會對應徵者提出的必要問題:「有甚麼是你跟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如果移到商業領域上,那這個關鍵問題就是:「那些有價值的公司還沒有被注意到」

三階段法

根據提爾的理論,偉大的企業有三項共通處:(1)創造價值、(2)深耕市場,有市場需求、(3)能將其創造的一部分附加價值與自身結合。符合上述要求的企業必須長年深耕市場,成為經濟體系重要的一部分。例如80年代的硬碟產業就是很好的反向範例。硬碟產業不斷提升硬碟品質,創造了許多附加價值,但是當時沒有任何硬碟大廠能創造自身的價值以及結合價值為自身所用,於是最終從市場徹底消失。

評估:最常見的評估方法就是本益比,其代表每張股票市值(上市公司的股價)與每股收益的比例。本益比越低就表示該公司的收益相對被低估,因此比較便宜。反之,本益比越高,則表示該公司股票比較貴。本益比評估的缺點是未能考慮公司的增長率,因為公司低成長或甚至銷售額萎縮時,本益比大多也在低檔,而急速成長的企業旗本益比通常比較高。

因此評估公司時若要考慮到成長率,就要看收益率(price-earning to groeth-Ratio,PEG),即計算本益比對比收益成長的比例。由於從收益率可評估股票的成長價值,因此對提爾來說,PEG是評估成長型企業很好的指標。有遠見的投資人可以透過這個簡單的公式快速評估某家公司的股票是便宜或昂貴。數值遠低於1表示,該公司的價值被低估。大於則表示該企業被高估。提爾建議投資人可以多注意低於1的公司。

評估的缺點就是分析報告通常是在特定期間做的,如果要看公司的現金流,就不能只看當年度的分析資料,必須將目前和未來的收益加總起來,才能得到該公司的收益值。但是也必須考量到,目前的收益評估必須高於未來的收益,因此未來的收益必須降低,也就是所謂的收益貼現。提爾認為,成長型企業的成長率應高於貼現率,唯有如此,成長型企業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才會被評估為高價值。成長率會隨著時間趨於平穩,否則公司價值就會無止盡向上攀升。亞馬遜就是這樣的公司,即使銷售額達到千億美元以上的規模,但其成長率仍以高於平均以上的幅度增長,其股價也一直飆高。提爾非常看好亞馬遜,但他認為許多科技公司會先提列虧損,因此在公司初期幾年間其成長率高於貼現率,但其真正的企業價值要到很久之後的未來才會出現。2/3的企業價值通常會在第十至第十五年之間才會形成。因此,善於長期投資策略的提爾總愛說道,許多投資人的眼光都太短視了,創投領域也是如此。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先覺出版
    全站熱搜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