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十二項錯誤思維

一、太在意短期的結果

二、我們缺乏自我控制

     我們的儲蓄率之所以嚴重偏低,部分原因是我們只看重眼前的一切

三、我們相信投資成功的祕訣就是認真做功課

      不論是認真閱讀企業年報或是一天之內頻繁的交易,這些行為或許會讓我們誤以為可以掌握投資結果,但是事實上有可能傷害我們的投資績效

四、我們相信未來是可預期的

       回顧歷史,科技股曾經歷飆漲後隨之暴跌,之前的房地產泡沫化也是,我們以為自己早已預知這兩次的市場崩盤,但其實只是事後諸葛,我們對於過去的記憶相當不精確,同時錯以為未來的事件是可以預測的,最終讓自己做出後悔莫及的大型投資決策

五、我們以為看到模式,但事實上根本不存在

      當發現市場突然轉向或是發現一間新公司,例如看到股市飆漲,擔心又將進入熊市,因此開始聯想這是1999年的翻版。

六、我們厭惡損失

      研究顯示,我們因為損失而感受的痛苦(參加猜謎比賽,猜錯要損失一千元),相較於因為獲利而感到的快樂(猜對了可以拿一千元),前者的感受程度是後者的兩倍。也就是為引誘大家參加,贏家獎金須提高至兩千元或更多,大家才願意參加。這也解釋了,為甚麼長期以來,儘管股票的長期報酬豐厚,但是投資人仍寧願避開股票

七、我們拋售會賺錢的股票,卻死抱者會虧錢的股票

      假設某檔股票市值下滑,我們可能會買進更多,目標是在離場時能達到損益平衡。我們不願意脫手,除非股價回升到當初的購買價股價。

      但是較聰明的做法是接受損失。

八、我們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會成為投資的阻礙,它會導致交易頻繁,且資金過度集中在少數投資標的

九、我們將獲利的投資歸功自己,將虧損的投資歸咎他人

      當買進某項投資,而後價格上漲,我們必說是自己聰明決定;但是當價格下滑時,就會怪罪證卷經理人、政府裡的庸才、電視名嘴的錯。這種心態使我們無法從錯誤中學習,只會膨脹我們自信心。

這也解釋為什麼股市上漲時,可以明顯看到從眾效應。當股價漲,越來越多人賺到錢,因此有信心,就更願意冒險。再加上「賭資效應」對於風險的胃納就越高。這就好比是賭場內的賭客,傍晚時幸運贏錢,就以為自己比其他人高明,決定冒更大的風險。

十、我們的風險容忍度會產生變動

      因為人心理有常見錯誤思維,所以當市場走勢下跌,可能感到恐慌就拋售股票,或是自己預期市場會回升,就加碼買進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

十一、我們會鎖定特定價格

十二、我們會為了糟糕的決定而尋找各種理由

         我們通常不願意承認與改正自己的錯誤,反而會編造故事好讓我們的錯誤決定看起來更為合理

十三、我們熱愛熟悉的投資

          包括我們任職的企業、相同產業的競爭對手、總部位於我們家附近的企業,或是我們常用的產品的製造商等。雖然因為熟悉而讓我們放心,但是卻往往過度集中特定產業,而成了糟糕的投資組合

十四、我們比較看重已經持有的投資標的

          這就是「稟賦效應」

十五、我們頃向不作為勝過有作為

          如果我們沒有出脫某股票,隨後股票大跌,我們可能會踢自己一腳。但是若真的賣了股票,然後股票大漲,心中的悔恨絕對會大過前者。這種害怕採取行動之後遭致更壞的結果,這就是「現狀偏差」

十六、我們發現故事比數據更有說服力

          雖然學術研究顯示,也許成長型股票的企業不論是盈餘和營業額都成長快速,價值型股票表現仍會優於成長型股票。(價值型股票也就是根據本益比與殖利率等市場指標來衡量,價格相對便宜的股票)。但是,學術研究終究敵不過一個好故事,我們總是還是容易被酷炫的創新概念所吸引,成長型股票給了我們做夢的機會,期待的心情總是比實際賺到錢更讓人感到快樂。

十七、我們會依據容易回想的資訊做決策

          我們常聽到許多華倫巴菲特或是樂透彩卷得主的新聞,所以覺得打敗大盤以及贏得彩卷似乎不是難事,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十八、我們更看重那些與我們原本所相信的事實立場一致的資訊

        同時,我們會牴觸與我們信仰相反的資訊,特別是看好或是看壞的投資人,更常犯這種錯誤。看好股市的人會找到支持他們樂觀想法的理由:而看壞股市的人就會看到反面的證據。

十九、我們相信「大多數」

        只要去買「大家都在買的」投資標的,就不需要太過擔心這筆交易。也許,當你在選餐廳或電影時,人氣是很好用的指標。但是,如果是選擇標的,很可能會變成災難,因為可能買進價格過高的投資標的,而影響我們的投資報酬率。

二十、我們的財務決策不僅僅出於財務問題

         就好比我們購買日常用品一樣,財務決策也會產生三大效益:利功、表現與情感。(利功:可以為我做甚麼/表現:反映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情感:讓我產生怎樣的感受)。但是當我們在管理財務時,必須堅持目標是「利功」我們就是要賺錢。但很多時候,我們做決定是為了表現或是情感理由,這些動機會減緩累積更多財富。例如可能雇用投資經理人(讓人感到滿足、驕傲)是需要付出高昂的費用、或是買進某檔基金是因為他重視企業社會責任,而不是去看中他的基本財務狀況。

二十一、我們會受心理帳戶的影響

           這有三種解釋:第一,我們會將財務分成不同的心理帳戶,而且以不同的心態看待三個帳戶。例如我們會開開心心的消費掉銀行帳戶裡面的錢,但是不願出售持有的基金。(但是都是辛苦賺來的錢啊~。第二,我們會遵循專家的建議去分散投資,但是我們部會關注整體投資的績效,因而分散投資所產生的「情感」效益,因為我們過度在意個別持股的表現。第三,我們要清楚區分投資收入以及出脫持股所獲得的收入。還記得有句老話說「不要蝕本」。因此,退休的人通常會高興得花費股息和利息,卻不願出售任何股票和債卷,這種心態使得退休的人多半會買進高收益投資,並因此承受了比他以為還要高的風險。

二十二、我們會受到問問題陳述方式的影響

我們會因為投資獲利與虧損的說法不同而受到影響。「過去十年間,有75%的年份,股票是賺錢的。」「過去十年間,有25%的年份,股票是虧損的。」,這兩句話其實是同一件事情,但是第一句話讓股票投資變得很有吸引力,但是如果我們夠理性,無論問題如何被陳述,都將不會被影響。

 

 

※你都有錢了,為什麼不敢做「有錢時想做的事」?

 許多人花費數十年的時間為退休生活做好財務準備,但卻幾乎沒有好好想過空閒時要做甚麼。

  即使是退休我們也應該需要一個在中午前起床的理由,一個讓我們生活有目的地的理由。如果每天只是晚起、看報、打高爾夫球,我們不可能因此而變快樂,我們可能只會快樂一兩個星期,時間久了,就會感到不安。退休應該被視為是職場時間的延續:我們需要一份能自我實現的工作。唯一的差別是,退休之後的我們再也不需要擔心這份工作的待遇是否夠好。

  你有想過退休這件事,並預先思考如何運用退休後的時間嗎?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請先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假設金錢不是問題,你會花時間做甚麼事?

  ●假設你正在寫訃聞,你希望人們記住你哪些成就?

  ●回顧你的人生,甚麼時候的你最快樂?以及當時的你在做甚麼?

  ●想想你現在的工作,你最享受工作的哪一個部分?

  ●想一下你先前放棄的工作機會,原因可能是待遇不好或是不一定能成功。現在你不需要在乎薪水,或是可以接受較少的收入,那麼你是否會重新考慮這些工作機會,讓自己快樂?

   或許你可以問自己由喬治.金德(George Kinder)所提出的三大問題。金德是《成熟理財七部曲》的作者,以及金德人生規劃研究院的創辦人。金德設計出以下的問題,引導人思考這一生究竟想做甚麼。

 ●假設你已經存夠了錢,能滿足你未來人生的財務需求。你會改變你的生活嗎?如果是,你會如何改變?

 ●假設以你現在的財務狀況,妳的醫生告訴你只剩五到十年可以活,但是到生命結束前都會過得很好。你會改變你的生活嗎?如果會,你想如何改變?

 ● 妳的醫生告訴你,你只剩一天的生命。回頭看過去的人生,你錯過了什麼?你沒能成為甚麼樣的人?你沒有做到哪些事?

  把心力放在你退休後或是在職場剩下的幾年時間真正想做的事情上,試著測試你的夢想。你可能很喜歡在慈善組織當志工、寫小說或是擔任兒童隊教練等。在你辭去工作,全力追求夢想之前,應該要先確認這些就是你想做的事情─想要找到你的夢想,最好的方法就是測試。

 

※ 分散投資的重要性

就實際投資操作而言,就是將重點放在股票和債卷市場,如果要投資債卷市場,你應該購買廣泛投資國內債卷市場的指數型基金,以及投資外國債卷市場上有進行匯率避險操作的指數型基金。更簡單的策略是:只需要購買一檔全球債卷指數型基金,也就是同時持有國內和國外債卷的基金,但有針對外國債卷的匯率風險進行避險。那股票呢?你可以購買三種基金:一檔投資國內股市的指數型基金,以及兩檔分散投資全球股市的指數型基金,包含國外已開發市場和新興市場。投資國外股市的兩檔基金,其中一檔可採取匯率避險。或是,如果可以的話,你可以購買兩檔全球股票的指數型基金,也就是同時持有國內和國外的股票,同樣地,其中一檔有進行匯率避險。然後你可以根據希望的匯率曝險程度,調整這兩檔基金的投資金額。

 請記住,我們的目標是累積足夠的財富,過我們想過的生活。如果沒有好好地建立分散化的投資組合,就很有可能因為短期的虧損而遭受重創,導致財務狀況難以恢復正常。

 我的建議是:為你的投資組合設停損點。假設你擁有一千萬的儲蓄,你不希望資產組合的減少幅度超過三百萬元,或是資產總和低於七百萬元。

                   如果你將300萬除以0.35,就會得出857萬元─這就是你投資股票的最高上限。

為什麼是587萬元呢?因為假設你擁有的一千萬資產組合中,有857萬元投資於股票,那麼當股市下跌35%時,你的投資組合不會降至七百萬元以下。

還需要更謹慎嗎?你可能會預設50%的跌幅。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要計算出究竟要投資多少資金在股市,就把你願意承受的金額上限除以0.5,最後得出的數字就是你可以投資股票的最高上限。

 

※ 最後的十二點建議

一、我們偏愛物品的使用價值,但是把錢花費在體驗上會比較快樂。

       不要在想著買新車,不如來一場橫跨歐洲的旅行。

二、我們應該運用金錢與朋友和家人共度特別的時光

       帶小孩參加運動比賽、帶你另一半去看戲看表演、和朋友吃頓晚餐、預定好行程去探望你的孫子

三、當我們有時間可以做自己熱愛的工作時,應該好好地為自己規畫生活

       為了達到這目的,我們應該在年輕時盡可能存錢,才能買到某種程度的財務自由。等到退休後,就可以運用財務自由來轉換到不是那麼優渥、但卻能讓我們感到心滿意足的工作。

四、我們不應該擔心退休後會早死,而是要有心理準備,我們的壽命可能會比預期要長

       面對這樣的風險,多數人應該要延遲領取政府退休金制度,以換取每個月能夠獲得較高的固定收入。你也可以考慮購買即期年金,如此一來終身都能擁有固定的收入來源。

五、我們投資期限不是以月或年,而是數十年來計算

     我們應該擺脫市場短期下跌的影響,而向那些長抱三十,甚至五十年的投資人一樣,這樣才能累積驚人的報酬。

六、我們應該盡可能降低每個月的固定成本

     例如房貸或租金、水電費、雜費、保費等,降低固定成本才能擁有更大的財務空間。降低財務壓力,因此才能有更多的錢可以投入投資

七、良好的儲蓄習慣並非自然而然形成,我們必須盡可能讓存錢的過程少一些痛苦

       我們可以固定提撥一定比例的薪資,投入雇主的退休計畫,或是設下定期定額的投資計畫。此外,有意外之財都應該好好的存起來,例如退稅或是兼差的收入

八、越是努力打敗股市大盤,就越可能失敗,因為會產生投資成本

       為了避免這樣的結果,我們不應該自認聰明,而是要抱著謹慎的態度,購買分散投資全球的低成本指數型基金

九、永遠不要忘了股票的基本價值

       如果你的股票投資組合夠分散,整體基本價值的變動會比市場價格要緩慢。我們應該抱持務實的心態,把重點放在我們投資的金錢能創造多少的股息和盈餘;有效掌握市場可能的長期報酬率:我們應該像購物者一樣思考,看到市場下跌就像是看到百貨公司推出促銷活動一樣的興奮,而不是嚇到趕快賣出

十、長期而言,退休可能是我們這一生最後一個財務目標,但是我們必須把它放在第一位

       退休是成本最高昂的目標,需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儲蓄和累積投資所得,才能存夠需要的金錢。退休的目標和其他目標也很不一樣,不像是買房或是養小孩,因為它並非選擇性的,是每個人必經之路。而且退休後我們沒有薪水,因此也不可能像養小孩時一樣有固定收入可花用。

十一、我們應該採取宏觀的視角,依據我們能夠創造的收入來整合規劃我們的財務

          我們賺取的固定收入就好像是債眷,能創造達長四十年的穩定收入來源。擁有了這筆穩定收入,我們可以讓投資組合分散全球股票,累積退休之後的需要的積蓄。我們必須保障自己賺錢的本事,所以應該購買適合的健康保險及足額的失能與人壽保險。

十二、我們的目標不是變有錢,是擁有足夠的錢,去過我們想要的生活

          我們不應該產生過多的投資交易成本,過度遠離追蹤全球指數的投資策略,或忽略可預防重大財務風險的保障,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達到我們希望的目標。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遠流出版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BI 的頭像
    SABI

    SABI'S書蟲隨筆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