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於蒙格來說,成功的投資只是他對於人生小心謀劃、專注行事的副產品。在本章正式開始之前,考慮到蒙格的方法十分複雜,接下來的內容不是在教讀者「怎麼做」,而是概述「他看起來是怎麼做的」。本文的目的是呈現蒙格主義的基本輪廓,介紹他在投資時運用的思維過程及投資重點原則。

 

  • 多元思維模型                                  
  • 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要全部都用上,不是只用幾種。大多數人都只使用受過專業訓練的某一個學科,譬如說經濟學的思維模式,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如同諺語說:「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這是個處理問題的笨方法。                                
  • 蒙格的投資方法和多數投資人所用較為簡陋的系統完全不同。蒙格不會對一家公司的財務資訊進行膚淺的單獨評估,而是對他想投資的公司內部經營狀況,及其所處的整理生態系統(ecosystem)做全面的分析。他稱這種評估方法為多元思維模型。這些領域包含:歷史、心理、生理、數學、工程、生物、物理、化學、統計、經濟學等,夢格採用「生態系統」投資分析法有個無懈可擊的理由:幾乎每個系統都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所以若要理解這樣的系統,就必須熟練運用來自不同學科的多元模式。                  
  • 蒙格試圖找出於每個投資項目相關的宇宙,他的方法是:牢牢掌握可能投資標的內部及外部環境相關的全部(至少大部分)因素。只要正確蒐集和組織,他的多元思維模型(據他估計大概有100種)便能提供一個背景或框架,使他具有看清生活本質和目標的非凡洞察力。他的模型所提供的分析架構,能把複雜的投資問題簡化成清楚的基本要素。這種全面的分析法,讓人更能理解和投資標的相關的各種因素,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有時候,這當中會產生「漣漪效應」或「溢出效應」。當這些因素串連起來,也可能創造出或好或壞的巨大「魯拉帕路薩lollapalooza級效應」。運用這個框架,蒙格得到與大多數投資人不同的分析方法。    
  • 正因為這種透過驚人的才智、耐心和數十年經驗支撐起來的獨門方法,使蒙格成為備受巴菲特倚重的商業模式辨別大師。他認為準備、耐心、紀律和客觀是最基本的指導原則。蒙格通常都會先注意應該避免什麼,也就是先弄清楚應該別做什麼事,然後才會考慮接下來要採取的行動。這是他說的:「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可以永遠不去那裡。」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商場上,蒙格避開了無益的部分,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在有利可圖的區域,從而獲得巨大財富。他努力將各種複雜情況簡化為最基本、最客觀的因素。            
  • 你必須在腦中擁有一些思維模型,靠這些模型組成的框架來整理見解和直接的經驗。這些模型必須來自各個不同領域,因為一個小小的院系不可能涵括人世間全部的智慧。    
  • #數學:顯然,你必須能夠處理數字和數量問題,也就是基本的數學問題。除了複利原理之外,一個非常有用的模型是基本的排列組合原理。要掌握排列組合原理並不難真正難的是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應用。 費馬/巴斯卡的系統和世界運轉的方式驚人的一致,這是基本的真理,你必須擁有這種技巧。如果沒有把這個基本的、但有些不那麼自然的基礎概率數學,變成生活的一部分,那麼在漫長的人生中,你將會像踢屁股比賽中的獨腿人,將絕佳的優勢拱手讓人。巴菲特的其中一項優勢就是,他能夠自動根據決策樹理論和基本的排列組合原理思考問題。                                             
  •  #會計學:你必須對會計學有足夠的了解,才能明白他的侷限。有個例子,某公司要求所有的溝通,必須遵守「五何5W)」原則:你必須說明何人、因何故、在何時、何地、做何事。如果沒做到,會被炒魷魚。也許你會問有這麼嚴重嗎?嗯,這也跟心理學的原則有關。如果能夠將一堆模型的知識組合起來,回答一個又一個為什麼,就能夠更周延的思考。同理,如果告訴人們事情的時候,都能告知原因,對方就能更深刻理解你說的話,也會更重視、更聽從你的話。就算不能理解真正原因,也比較願意合作。                                                  
  • #硬科學/工程學:哪些思維模型最可靠?顯然來自於硬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思維模型。工程學裡面的品質管理,即使對你我這樣的非專業工程師來說也是很重要,這也是以費馬/巴斯卡數學理論為基礎。                                                        
  • #統計學:我認為大多數人沒有必要精通。例如,我無法算出高斯分布方程式,但我知道分佈型態,也知道現實生活的許多事件和現象是按照這種方式分布的,這樣就夠了。另外,工程學裡面的備援系統是非常有用的觀念,臨界點breakpoints概念跟物理學裡面的臨界質量critical mass也是強大的思維模型。這些理論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大大派上用場,所有成本/收益分析-你瞧,又是基本的高中代數,只不過被一些嚇人的術語包裝起來而已。我認為第二可靠的思維模型來自生物/生理學,因為我們大家的基因構造畢竟都是相同的。                  
  •   #心理學:如果你想擁有任何普世智慧,心理學太重要了。原因在於人類的感知器官有時候會短路,大腦的神經線路並非總是暢通無阻。所以懂得利用這種缺點,讓大腦以某種錯誤方式運轉的人,能夠讓你看到根本不存在的東西。這又涉及到認知功能、和感知功能不同。認知功能,比感知功能更容易被誤導。同樣的,由於大腦缺乏足夠的神經線路,就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短路問題,所以當外部因素以某種方式結合起來,更常見的是,像魔術師那樣故意操控,讓你認知錯亂,你就成了任人擺布的蠢貨啦!使用工具的人應該瞭解工具的侷限。同理,一個使用認知工具的人也應該瞭解其侷限。順道一提,這種知識可以用來操控和激勵別人。所以心理學最有用、最具實踐價值的部分是極其重要的。                                   #人類誤判心理學:
  • 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富蘭克林曾說過: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理性
  • 喜歡/熱愛傾向:一個由喜歡傾向造成的實質效果就是,這成為一種條件反射工具,偏愛能夠讓自己聯想起熱愛對象的人事物和行為。也會促使喜歡的人會忽略熱愛對象的缺點,對其百依百順。甚至為了愛而扭曲其他事實。
  • 討厭/憎恨傾向:這也是一種條件反射工具,會忽略討厭對象的優點,討厭那些會聯想到討厭對象的人事物,而且會為了仇恨而扭曲事實。
  • 避免懷疑傾向:人的大腦天生就有一種傾向,會盡快做出決定以便消除懷疑。這很容易理解,因為漫長的演化,促使動物傾向盡快清除眼前的懷疑。畢竟,對一隻受到威脅的獵物來說,花很多時間去猶豫要怎麼做,肯定是件不妙的事情。人類藉由盡快做出決定以消除懷疑的傾向十分明顯,所以法官必須抵制這種傾向的行為,他們必須審慎考慮。人在做決定之前,也要習慣先戴上客觀的面具,這個在之後的「避免不一致性傾向」可以看到。舉例,人對宗教信仰的接受,也是受到這種傾向的趨使。即使有人說他的信仰是來自神的啟示,但其實就是避免懷疑傾向。是什麼引發了這個傾向呢?如果一個人沒有受到威脅,又無需考慮任何問題,他是不會急於做出決定來消除懷疑的。正如同之後談到「社會認可傾向」跟「壓力影響傾向」時將會看到的,引發這種傾向的因素通常是困惑&壓力的綜合作用。面對宗教問題,這兩個因素當然都存在,因此,大多數人的自然狀態就是需要有某種宗教信仰
  • 避免不一致傾向:為了節省運算空間,大腦不願意做出改變。在所有人類的習慣中,無論好壞,都能看到這種情況。可以想見,如果「避免懷疑傾向」引發的[快速決定]跟[抗拒改變]兩種傾向結合,將使人的認知出現大量的錯誤,就形成很多冥頑不靈的人。但也是有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大多數人在生活中不會表現出與社會責任不一致的行為,而多半會忠於職守,扮演好牧師、醫生、公民、配偶等角色
  • 好奇傾向:哺乳動物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可以幫助人避免或減少各種心理傾向造成的不良影響。好奇心還可以讓人在結束正式教育後,還能擁有許多樂趣和智慧
  • 康德式公平傾向:康德以其絕對命令而聞名(是某種黃金法則,要求人遵守某些行為方式,如果所有人都遵守,就能保證社會制度對每個人都是最好的)。或者說,現代人都遵守並期待,能從別人身上得到康德所定義的公平。例如:排隊有先來後到、在道路上互相禮讓
  • 羨慕/嫉妒傾向:驅動這個世界的不是貪婪,而是嫉妒
  • 回饋傾向:以德報德,以牙還牙。回饋傾向不但能和激勵機制結合,產生好結果,還能跟「避免不一致傾向」共同促使:1人們履行在交易中的承諾,包含在婚禮上宣誓忠於對方2牧師、醫師和其他職業的人格守職責,做出正確行為
  • 簡單聯想誤導傾向:在這種條件反射中,創作出新習慣的反射,是由以前得到的獎勵直接引起的。但很多時候是誤導,例如拿破崙在各地都戰無不勝,所以決定侵佔俄羅斯,結果一敗塗地。再舉例,有人去賭博竟然贏錢,這種虛無縹緲的關聯使他一再的去那家賭場,結果虧錢賠本。而避免因為過去成功而做蠢事的破解方法是:1謹慎審視以往的每次成功,找出成功的偶然因素,以免受到這些因素誘導,進而誇大新計畫成功的機率。2看看新的行動計畫中,將會遇到哪些在以往成功經驗中沒有出現的風險。喜愛和熱愛會傷害人的心智,同理,討厭和憎恨也會因簡單聯想而引起認知錯誤。在企業界,人們常貶低競爭對手的能力,這是一種危險的心態,因為往往發生在潛意識裏,不易察覺。
  • 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現實太過痛苦,令人無法承受,所以人會扭曲事實,直到它們變得可以接受。例如拒絕相信親人的死訊
  • 自視過高傾向:心理學叫「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人做出決定後,就會覺得自己的決定很好,甚至比做決定之前更好。托爾斯泰曾說過自視甚高的可怕之處,那些惡貫滿盈的罪犯並不覺得自己有那麼壞。他們認為自己沒犯罪,或是,由於自己經歷種種不幸和壓力,迫使他們犯下這種罪,變成這樣的人,是完全可以理解且值得被原諒的。托爾斯泰效應的後半段非常重要,也就是人不去改變自己,而只為自己的表現找藉口。如果一個人不去改正不好的行為,只會找藉口,那就是品德有問題。而且他只會越來越糟。
  • 過度樂觀傾向:解決愚蠢的樂觀傾向,正確的方式是透過學習,習慣應用費馬/帕斯卡的機率論。
  • 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ㄧ個人獲得十元的快樂,並不會剛好等於失去十元的痛苦。也就是說失去的傷害,比獲得帶來的快樂多更多。在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中,人常會小題大作,對眼前的損失斤斤計較,而忘了真正重要的事。人在失去東西時,經常會做出不理性的激烈反應。例如:正統教會會殺害許多異教徒,因為質疑者的思想一旦傳播開來,會影響他們的影響力。還有賭徒會傾家蕩產的原因也是因為這樣,賭徒在輸錢後急於扳平,輸的越多,不服輸的心理就越嚴重。再加上,很多讓人上癮的賭博形式,就是設計出許多差一點點就贏的情況,而這會激發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
  • 社會認同傾向:如果依照別人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就能簡化一些原本很複雜的行為。而這種傾向在感到壓力或是困惑下,尤其是既有壓力又困惑的時,最容易受到社會認同傾向的影響。而有些卑鄙的銷售業者會藉此操控目標客戶,讓他們進入封閉和充滿壓力的環境,而壓力(疲憊會增加壓力)使目標客戶更容易受到社會認同的影響
  • 對照誤導傾向:因為人不是機密的科學儀器,所以只能看到在視覺上形成對比的東西,同樣的,不只有感覺器官,其他感知跟認知也是如此。例如,有人花一千美元修理儀表板,只是因為這個價錢和他買這台車的六萬五千相比,實在太便宜。再例如,有些女性很優秀,但她父母很糟糕,結果她只會嫁給一個和父母相比還算不錯的男人。再來,很多銷售手法也是應用這種心理操控伎倆。很多房屋仲介會先故意帶客人去看條件很糟而且價格貴的離譜的房子,再來再去看條件一樣不好,但是價格小貴的房子,通常就很容易成交。很多廠商會瞎編一個很貴的高價格,然後在廣告上把售價表示為他偽造出來的假價格的折扣價,而消費者往往無法不受其操控。當一個人逐步走向滅亡,如果每一步都很小,大腦的對照誤導,通常會放任此人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這也就是所謂的溫水煮青蛙、小漏洞能沉大船的道理。
  • 壓力影響傾向:之前曾說,壓力會使得社會認同傾向變得更強大。巴夫洛夫條件反射就是讓狗養成單純聯想喚起的反應。而巴夫洛夫後來再進一步研究,發現在遭受極大的壓力後,狗的行為改變了。這讓人聯想到有人原本很孝順,但在皈依邪教之後,便會仇視自己的父母。而施加大量的壓力可能是治療喪失心智的方法。
  • 易取得性誤導傾向:有個歌詞完美呼應:如果我愛的女孩不在我身邊,我就愛身邊的女孩。對於容易得到的東西,大腦會高估其重要性。避免受到此傾向的影響,就是按程序辦事,包括使用檢查清單。另外一個方法,就是特別重視反面證據的做法,尤其應該注意不容易量化的因素,而不是只考慮可以量化的因素。
  • 不用就忘傾向:一個有智慧的人,終其一生都會不斷的練習他所有(卻少用的上,而且多半來自其他學科)的技能,並把這當做是一種自我提升的責任。
  • 毒品誤導傾向:這種傾向破壞力極大,如同「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
  • 衰老誤導傾向:持續快樂思考和學習,多少能延緩終將面對的衰老
  • 權威誤導傾向
  • 廢話傾向
  • 師出有名傾向:如果老師在傳授知識時解釋正確的原因,而不是不做任何說明,就單純的把知識列出來,那麼學生往往會學得更好。因此不僅發布命令時,要想清楚原因,也要把這些原因告訴員工。而這也是之前那間公司,會要求員工做事情都必須交待清楚五何的原因,只有講清楚,何人何時將因為何故,所以要何地做何事,這個想法才容易被接受。
  • 魯拉帕路薩傾向:數種心理傾向共同作用造成的極端後果
  1. 能力圈理論。                                   蒙格小心翼翼的畫出他的能力圈,把投資領域侷限在「簡單而且可理解的備選項目」之內,關於投資,我們有三個選項:可以投資、不能投資、太難理解。為了確定「可以投資」的潛在項目,蒙格先選定一個容易理解、有發展空間、能在任何市場環境下生存的主流行業。不難想像,能通過第一道關卡的公司很少。例如,很多人偏愛的製藥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直接被歸為「太難理解」,而那些大張旗鼓宣傳的「交易」跟上市募資(IPO)則被歸為「不可投資」。在整個透徹的評估過程中,蒙格並非資料的奴隸;他將各種相關因素都考慮在內,包括企業內部和外部因素,以及其所處的行業狀況。即使這些因素很難判別、測量或是數字量化。不過,蒙格的縝密並沒有讓他忘記「生態系統觀」:有時候將某個因素極大或極小化,那將使單一因素變成極端關鍵。
  2. 蒙格雖然極其仔細,但不會像其他人那樣,有時深受無關緊要的細節和旁鶩之害。蒙格在分析過程中,會逐步排除投資變數,等到分析結束時,已經將待投資項目簡化為最顯著的要素,是否要下手投資也已瞭然於胸。價值評估到最後變成一種哲學的評估,而不是數學的衡量。在客觀分析加上蒙格畢生經驗,及其在認知模型方面的技巧,三者共同作用下,他最終得到的是一種投資的「感覺」。到了這個時候,剩下的必定是一家極其出色的投資標的。但蒙格並不會立刻衝去買進,他知道在正確評估股票價值之後,還必須在正確時間買進。所以他會進行更精細篩選,也就是投資原則檢查清單。蒙格這種透徹的篩選過程需要很強的自制力,而且會造成長時間沒有明顯的行動。但就蒙格跟巴菲特而言,勤奮工作是進行式,不管是否帶來投資行動—通常是不會。他們花在學習和思考上的時間,比花在行動上的時間要多,這種習慣絕對不是偶然的。這是每個行業的真正大師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紀律和耐心的混合物:一種絕不妥協的「把手上的牌打好」的決心。
  • 投資原則檢查清單。                      聰明的飛行員即使才華在過人、經驗在豐富,也絕不會不使用檢查清單。                                                  為了繼續了解他是如何做到的,我們將會以他推薦的「檢查清單」檢驗法,來再次展現他的做法。然而,要注意的是,蒙格當然不會按照清單上的順序逐一應用下面的原則,這些原則出現在先後順序也與其重要性無關。每個原則都必須被視為整個複雜的投資分析過程的ㄧ部分,就像整幅馬賽克圖案中每個單獨的小色塊那樣。
  • 風險:所有投資評估應該從風險評估(尤其是商譽風險)開始。        *估算適當的安全邊際。                   *避免和道德有問題的人交易。       *堅持為可見的風險要求合理的補償。                                                   *永遠記住通貨膨脹和利率的風險。 *避免犯下大錯:避免資金持續虧損
  • 獨立:唯有在童話中,國王才會被告知自己沒有穿衣服。                     *客觀和理性的態度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                                                 *記住,你的對錯,並不取決於別人的同意或反對—唯一重要的是你的分析和判斷是否正確。                     *隨波逐流只會讓你往平均值靠近(只能獲得中等的業績)。            
  • 準備:唯一獲勝的方法是工作、工作、工作、工作,並希望擁有一點洞見。                                                *透過廣泛閱讀把自己培養成終身自學者:培養好奇心,努力使自己每天更聰明一點點。                             *比求勝的意願更重要的是作好準備的意願。                                                 *熟練掌握各大學科的思維模型。        *如果想變得聰明,你必須不停追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 謙虛:承認自己的無知是智慧的開端。                                                         *只在自己明確界定的能力圈內行事。                                                         *辨識和查核否定性證據。               *抗拒追求「虛偽的精確」和「錯誤的確定」的慾望。                             *最重要的是,別愚弄自己,而且要記住,你是最容易被自己愚弄的人。
  • 嚴格分析:運用科學方法和有效的檢查清單,能把錯誤和疏忽減到最少。                                                       *區分價值/價格、進展/行動、財富/規模的不同。                               *記住淺顯的,勝於掌握深奧的。         *做一個商業分析家,而不是市場、經濟學或是證卷分析師。                 *考慮總體的風險和效益,永遠關注第二場或更高層次的潛在影響。                *要往前想也要往後想: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 配置:正確配置資金是投資人最重要的工作。                                            *記住,最佳用途總是從次佳用途比較出來的(機會成本)。                 *好點子得來不易,當時機對你有利時,要狠狠下注。                             *別「愛上」投資項目:要視情況而定,伺機而動
  • 耐心:克制天生好動的傾向。              *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不到必要的時候,別去打斷他。                     *避免多餘的交易稅和摩擦成本,永遠別為了行動而行動。                     *幸運降臨時要保持頭腦清醒。       *享受結果,也享受過程,因為你活在過程當中
  • 決心:當合適的時機出現,要果斷採取行動。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機會不會常來敲門,所以當機會來臨時,抓住機會。                             *機會只眷顧有準備的人,投資就是這樣的遊戲
  • 改變:適應變化並接受不可避免的複雜性。                                                *認清並適應你所處的世界的本質,別指望世界來適應你。                     *不斷挑戰和主動地修正「最愛的觀念」。                                                    *正視事實,即使你並不喜歡;尤其是在你不喜歡現實的時候
  • 專注:別把事情搞複雜,記住你原來要做的事。                                            *記住,聲譽和誠信是最有價值的資產,而且可能在瞬間化為烏有。           *避免妄自尊大和生出厭倦無聊的情緒。                                                               *不要見樹不見林。                           *避免排除不必要的資訊干擾。       *面對大問題,別當鴕鳥
  1. 蒙格跟巴菲特風範
  2. 第一個實用的觀念:簡化問題的最佳方法是,先解決那些答案顯而易見的大問題
  3. 第二個實用的觀念:跟伽利略的論點如出一轍,他說,唯有數學才能揭示科學的真實面貌,因為數學是上帝的語言。對我們每天面對的混亂生活,如果缺乏數學運算能力,將如同參加踢屁股比賽的獨腳人。
  4. 第三個實用的觀念是:只會正面思考問題是不夠的,你必須從反面思考。                    我通常會先收集各種錯誤判斷的例子,仔細思考如何避免這些下場,由此得到正確的判斷。再來,因為熱衷於收集誤判例子,所以我完全不管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之間的界線。畢竟,既然各個領域充斥著顯而易見的愚蠢事例,為什麼還要在自己的世界裡搜尋某些無足輕重的新蠢事呢?
  5. 第四個使用的觀念是:最好的、最實用的智慧來自於基礎的學術知識(數學、工程學、)。但有一個極重要的前提,必須以跨領域的方式思考。你必須經常使用從大一各科基礎課程中學到的觀念,熟練掌握這些基本觀念之後,解決問題的方法才不會受限。
  6. 第五個實用的觀念是:真正的大效應,也就是「魯拉帕路薩效應」,通常在幾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才會出現。就如同許多人的肺結核之所以能夠治癒,是因為同時服用了三種藥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BI 的頭像
    SABI

    SABI'S書蟲隨筆

    SA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