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世界無比單純」。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不只是你看到的世界和我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沒有人能和別人有同樣的世界。「我們如何看待事物」的這種主觀就是一切,而且讓人無從逃避的。所以問題不在這個世界是甚麼樣子,在於你是甚麼樣子。好像你正透過太陽眼鏡在看這個世界,當然覺得一切很昏暗。你可以不用感嘆這世界有多黑暗,只要摘下太陽眼鏡就行了,一開始,可能會因為世界太過刺眼,忍不住想閉上眼睛,甚至想再戴上眼鏡。這時候,就看你有沒有堅持摘下來,直視這個世界的「勇氣」了。
否定心理創傷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這是「目的論」。例如:你的朋友對走出戶外有恐懼感,他已經把自己關在家裡好多年,可是他不但想走出去,更想有一份工作,他想要改變現在的自己。按照阿德勒心理學,你的朋友並不是「因為不安,所以無法走出去」。反而是因為有了不要外出的目的,為了達成目的,所以製造出不安跟恐懼。這就是決定論跟目的論的不同。阿德勒認為:無論任何經驗,他本身並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我們不要因為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也就是心裡創傷)而痛苦,而是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再舉一例,比如遭遇重大災害,他對人格的形成不是完全沒有影響,影響還是很大。重點在於,並不是因為發生了這件事就一定有甚麼樣的結果。我們是藉著「賦予過去的經驗甚麼意義」來決定自己的一生。人生不是別人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決定要怎樣的生活,是我們自己。
重點不是你經歷了甚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人的生活型態絕對是自己選的。大家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因為選擇了新的生活型態,未來變得難以預料、充滿不安,搞不好會覺得接下來的日子會更痛苦,所以儘管大家有種種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所以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過去的經驗或環境造成的,只是「勇氣」不夠,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甚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決定你人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己。
所有煩惱來自於人際關係
自卑感,是一種主觀的認定。例如:過去的我曾經一直為自己155cm的身高煩惱不已,結果有一次我朋友說:你不用變高,你擁有的是讓人放鬆、無拘無束的能力。也許在客觀數值上,身高還是比平均值低,乍看之下還是差了一點,可是,問題在於:「我賦予這樣的身高甚麼意義?給他怎麼樣的價值?」。我對身高所感受到的,只不過是和別人比較,也就是人際關係中所產生的「主觀的自卑感」。如果沒有其他人比較,我應該連想都不會想到身高問題。所以其實這些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的解釋。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一廂情運的想法,但是這就是主觀解釋的好處,可以任由自己選擇。我要把身高當成優點還是缺點,都由主觀意識來決定。也因為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自由選擇。
人人都有自卑感,人是在無能為力的狀態下來到世上的。為了擺脫這種無力的狀態,會有一些普遍的慾望和需求,也就是「追求卓越」。例如蹣跚學步的孩子學會用雙腳站立,大家都想擺脫無力的狀態,並擁有奮發向上的普遍需求和慾望。而和他相對應的概念就是自卑感。任何人都是在追求卓越,在訂定某些理想或是目標後,就向前邁進。但是當目標無法達成時,就會對自己產生一種低劣無能的感覺,也就是自卑。但是無論是追求卓越或是自卑感,都不是疾病,而是一種對努力和成長來說健康的刺激。但是要注意,自卑情結和自卑感要區分清楚,情結(COMPLEX)是表示倒錯的心理狀態。自卑感本身不是不好,自卑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契機,例如「因為我學歷低,所以要比別人更加倍努力」。但是自卑情結,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具體來說「因為我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因為我醜,所以一直沒有女朋友」這種論點已經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結了。
如果把對學歷有自卑情結,認為自己「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的想法倒過來說,就會變成「只要學歷高,我可以非常有成就」,這就是自卑情結的另一個面向,以言語或態度表現出自卑情結的人,其實他們所要表達的言下之意是:如果不是因為A(某件事情),我其實是有能力、有價值的。以一般來說,懷有自卑感的狀態,也就是現在的我感覺還有所欠缺的部份。最健康的態度是,透過努力或是成長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例如努力求學、認真工作或是不斷學習等。但是沒有這份勇氣的人,往往會陷入自卑情結,然後發展另一種特殊心理狀態,那就是「優越情節」。因為他們沒有辦法用健康的手段來補足,也無法忍受無能為力的自己,所以就用更簡便的方式來彌補,表現得自己好像很優秀,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中,也就是優越情節。例如:展現權威就是其中一種,比如刻意炫耀自己和有權勢的人關係很好、謊報自己學經歷或是極度崇尚名牌之類的,都是一種權威的展現。不過,這種藉由權威的力量來膨脹自我的人,終究還是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裡,過著別人的人生。此外,炫耀自己的功勞、執著於過去光環,還有炫耀不幸,這些都是優越情節的表現。炫耀不幸就是以驕傲自誇的口氣,說著自己的出身或是所遭遇的不幸,當別人試著安慰時,就會用「你根本無法了解我的心情」來拒絕別人的好意。這樣的人就是想藉由自己的不幸,好變得特別;憑著不幸,想要高人一等。因為藉由這種方式,我就能比別人占上風,變得很特別。所以像生病、受傷或是失戀而傷心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用這種態度成為「特別的存在」,把自己的不幸當成武器,想要去支配別人。也就是阿德勒說的;在我們文化中,軟弱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如果在人類文化中,要問誰最強,最合理答案就是嬰兒!嬰兒支配他人,卻不受任何人支配。
此外,提到追求卓越,很多人誤以為是「想比他人優秀」的慾望,會有一種排擠他人、和人競爭的印象。但是所謂的追求卓越,是指自己的腳往前跨出一步。不和任何人競爭,只要往前進步就好。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所以大家雖然不同,但是卻是平等的。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了一步,這才是它的價值所在。請記住,人際關係軸上一但有競爭,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無法逃離不幸。因為競爭一定有輸有贏,一旦意識到勝負,必定會產生自卑感,而在不知不覺中,其他所有的一切,甚至是全世界,都會被你視為「敵人」。競爭的可怕就在這裡,就算你不是輸家,就算你一直獲得勝利的,但是只要你置身在競爭中,內心就無法得到片刻安寧。因為不想成為輸家,而為了不要輸,就必須不斷贏下去,也沒辦法相信別人。社會上有許多成功人士,無法感受到實質的幸福,因為他們活在競爭中,對他們而言,世界是一個危機四伏、草木皆兵的地方。但是,「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而已啦」其他人並沒有像你想的那樣盯著你~不要把人際關係當成是競爭,認定「別人的幸福」就像是「自己的挫敗」。一旦脫離競爭的模式,就沒有勝過別人的必要。也就可以從「可能會輸」的不安中解脫,打從心裡祝福他人。當對方陷入困境時,會讓你伸出援手的那個人就是你的夥伴。只要感受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就會有所不同。
人生的任務:※行動面:(1)獨立
(2)能和社會和諧生活
※心理面:(1)我是有能力的
(2)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人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各種不同的交友關係,阿德勒將這些過程中所產生的人際關係分為「工作的任務」、「交友的任務」、以及「愛的任務」,這三項統稱為「人生任務」。
當一個人以社會中的一分子而活者的時候,就不得不直接面對人際關係。在這種不得不面對的意義上,正是一種任務。首先,以工作的任務來看,無論哪種工作,沒有一種是可以獨自完成的,以我是作家來說,就算是自己在書房裡寫著稿子,但是還是要有編輯、裝訂、印刷以及經銷等眾人的協助,才能圓滿完成這項工作。原則上,沒有一種工作是可以不用跟他人合作的。但是工作上的人際關係可以說是難度最低的。因為在工作上的人際關係有一個很明確的共同目標,那就是成果。即使過程中有合不來,還是能互相合作,應該說非合作不可。當彼此之間的關係只限於工作時,只要工作時間結束或是換工作,雙方就會變回不相干的陌生人。而在這階段的人際關係中受挫的,是那些稱為尼特族或是繭居族的人。按照之前所提及的目的論來說,這些人就是因為逃避工作中所牽連的人際關係,所以不去工作。他們都不是討厭工作這件事,他們不想面對的,其實是因為工作遭受到別人批評或是譴責,不想自己身上被烙印下無能的烙印,讓自己寶貴的尊嚴受傷。
交友的任務就是工作之外,更廣義的朋友關係。很多人認為朋友越多越好,但是朋友人數多寡是完全沒有意義的,真正應該考量的是彼此關係的距離跟深度。
最後愛的任務要分成兩個階段來思考,一個是戀愛關係,一個是家庭關係,尤其是親子關係。愛的任務絕對是三個中最困難的,舉個例,由朋友關係發展成戀愛關係後,有些朋友之間所容許的言行舉止,從變成戀人的那一刻起就不一樣了。像是不能和異性出去玩。但是阿德勒並不認同束縛對方的行為,只要對方看起來是幸福的,就單純地給予祝福。但是這並不是在積極鼓勵出軌,只是人只有在感覺「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的展現自我」的時候,才能真正感受到愛。所謂的束縛,就是內心想要支配對方的一種表現,也是基於不信任所產生的想法。如果想要和睦的生活在一起,彼此就必須處於人格對等的狀態。
割捨別人的課題
人際關係的煩惱幾乎都在「認同的需求」這部分,我們活在不斷需要別人認同和尊重的環境裡。但是在阿德勒心理學中,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的這件事情,也就是不要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望而活。因為太想獲得認同,結果就依照他人的期望,拋棄真正的自我,老是想要尋求認同、在意別人的評價,到最後,你就是在過別人的人生。請記住,你不是為了滿足他們的期望而活的。而同時,你也要清楚,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所以當別人不能如你所願的行動時,你就不可以因此動怒,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大致上,所有人際關係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踏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預所引起的。我們必須站好自己的觀點,思考「這是誰的課題?」,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切割開來,然後不去干涉他人的議題。至於要怎麼區分是誰的課題,很簡單,請想一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舉個例子,用功讀書就是孩子的課題,但是也不是放任孩子,反而是要清楚知道孩子在做些甚麼,在身旁守護她。以讀書來說,要事先讓他知道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如果他想要用功念書,你會隨時在身邊提供他需要的支援。但是絕對不要干涉孩子的課題,在孩子沒有提出請求的情況下,不要一一插嘴干涉。或許用功念書是孩子的課題,但是「要讓孩子用功念書」這就是父母的課題了。就像西方諺語:我們可以把馬牽到水邊,卻不能強迫他喝水。所以要了解,阿德勒心理學中的諮商和提供的支援都是這樣的立場。因為無視當事人的意願,強迫他改變,只會在事後引起更強烈的反彈。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越是親近的關係(家人),越需要將課題切割開來。那些因為親子關係而苦惱的父母,就是認為「孩子是我人生的一切」,把孩子的課題全部攬在身上,但是這種無時無刻總想著孩子的結果就是,他人生中的自我也經消失不見。拿之前你朋友自我禁閉,不出門的情況來舉例,要不要從自我封閉的狀態脫離,或是該怎麼脫離,原則上是他自己應該解決的課題。父母不該介入他自我禁閉的狀況,也不該過度關注。但是,同時要讓他知道,當他覺得困擾時,父母隨時可以提供協助,這麼一來,孩子就不得不把今後該如何自處當成自己的課題來思考。
關於自己的人生,你所能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另一方面,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怎樣的評價,這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干預的。所謂的分離就是這麼一回事,正因為總是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所以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同。那你又為甚麼會在意別人的眼光呢?因為你還做不到課題分離。別人要對你怎麼想,不管是喜歡或是討厭,這些都是別人的課題,不是你可以左右的。簡單來說,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任何人介入你的。這就是具體能解決人際關係的苦惱的方法。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因為有人討厭你,那就是你行使自由、讓自己生活自在的證據,沒錯,被討厭的確讓人難過,但是為了不讓所有人討厭,因此汲汲營營的生活,就會變得不自由。想要自由,就要付出一些代價,而為了人際關係上的自由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但是不要誤會,並不是要你刻意選擇惹人討厭的生活方式,而是要你別害怕被別人討厭!「希望不讓人討厭」也許是我的課題,但是「要不要討厭我」就是別人的課題了。就像之前說的諺語,我可以努力將馬牽到水邊,可是那匹馬要不要喝水,就不是我的課題了。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由之前所提及的夥伴概念而延伸,如果大家都是我們的夥伴,我們在伙伴的環繞下生活,就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歸屬」,而且也可以為夥伴(也就是共同體)做出貢獻。像這樣,把別人當夥伴,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就稱為社會意識。所謂歸屬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的。按順序來說,我們身為共同體的一份子,歸屬於他。感覺自己在共同體中有自己的位置,只要覺得「可以安身」,就表示有歸屬感,這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但是歸屬感並不是待在那邊就能得到,必須自己主動積極參與共同體才能獲得。而所謂的積極參與,就是正面迎接「人生的任務」,也就是不要逃避工作、交友和愛的人際關係任務,自己主動向前。但是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一定從來沒有想過要積極參與共同體吧?因為你會認為其他人都必須要「為我做些甚麼」,根本不必自己採取行動。只有了解到你不是世界的中心,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別人的關心」,不要想著這個人會給我甚麼,而是「我可以給這個人甚麼」。
請記住一個行動原則: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遭遇困難時、找不到出口時,首先要「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舉例來說,有人一退休就失去生活重心,因為無法接受從公司這種共同體脫離,失去頭銜和名片,變成一個普通又沒名氣的一般人。然而退休只不過是從公司這種小型共同體脫離而已,我們還隸屬於其他更大的共同體,屬於家庭、地區社會、國家等等。再舉一例,學校對於學生是一個無可取代的共同體,可是當學生在共同體中遇到了一些麻煩,像是霸凌、功課跟不上或是不適應學校生活等,就變得沒有辦法再學校這個共同體中得到「可以安身」的歸屬感。這時候,如果想到學校是你所有的一切,然後再也沒有其他地方可以讓你有歸屬感,你就會逃到比較小的共同體(像是家庭),然後把自己封閉起來,想藉由這樣的方式來獲得歸屬。但是其實你有其他選擇,你要留意其實有其他更大的共同體,除了學校還有更大更廣的世界,而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一份子。如果在學校沒有立足之地,只要往學校以外的其他地方找就可以。轉學也可以、退學也可以,區區一張退學通知就能切斷關係的共同體,你和他的關係也不過如此而已。一但知道世界有多大,就會了解自己在學校所受的痛苦根本是咖啡杯裡的風暴,只要離開杯子,連狂風暴雨都會變成微風。
認真活在當下
要把對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其中需要的是接納自我、信任他人還有貢獻他人這三項。
所謂的接納自我是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而且盡最大努力朝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己。而不是肯定自我,肯定自我是明明做不到,卻要暗示自己「我可以」「我很強」。這種想法會連結到優越情節上,算是欺騙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說更簡單一點,就是對拿60分的自己說:這是只不過是運氣太差了,我其實有100分的實力,這就是肯定自我。但是坦然接受只拿60分的自己,並思考要怎麼做才能離100分越來越近,這才是接納自我。
相信要分成「信任」和「信用」來思考。首先,所謂的信用是有附帶條件的,也就是英文中的CREDIT,像是銀行融資就是這樣,你向銀行借錢時,必須提出一些東西作為擔保,而銀行會針對擔保品的價值估算借貸的金額,也就是,只借你可能還得起的金額。但是阿德勒的心理學認為,人際關係的基礎並不是建立在信用上,而是建立在信任上。所謂的信任就是相信別人時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充分的客觀條件事實足以證明,也選擇相信,完全不考慮擔保的問題,無條件相信,就是信任。雖然無條件相信別人,有可能遭到背叛,但是依然保持相信的態度,就是信任。因為信任的相反詞是懷疑,當你帶著懷疑的目光時,對方瞬間就會知道,直覺會告訴他,這個人不信任我。在這種情況下,彼此根本不能建立起甚麼正面的關係。所以我們必須無條件的信任,才能建立起深厚的關係。但是遭到背叛時該怎麼辦,阿德勒心理學很簡單,你現在心中所想的是:再怎樣都要無條件信任他人,反正最多不過受到背叛而已。可是,決定要不要背叛的並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你只要考慮自己要怎麼做就行了。如果想著「對方若是不背叛我,我就給予同等的回報」,那就是有條件的信用關係了。
所謂貢獻他人並不是捨棄我去為某人鞠躬盡瘁,說穿了,是為了實際感受「我」的價值才做的,也就是貢獻他人其實是為了自己。舉個例子,在一家庭裡面,吃完晚餐的桌上還留著碗盤,孩子們自己回到房間,丈夫在沙發上看電視,太太只好收拾善後。而且因為大家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也沒有人去動手幫忙。一般太太都會想,為什麼不過來幫忙?為什麼只有我一定要做這些事情?但是其實這時候,家人們就算一句謝謝都沒有,也希望太太可以一邊收拾一邊想著:我對家人有所貢獻。不是想著別人可以為我做甚麼,而是我可以為別人做甚麼,並付諸實行。只要有這種奉獻的感覺,眼前的現實將會完全染上不同色彩,而變得不同。想想,當你焦躁的洗著碗盤時,不是自己覺得毫無樂趣可言,家人們也不會想靠近。但是換個方式,一邊洗碗,一邊快樂地哼著歌,孩子或許就會靠過來幫忙,至少,會營造出一種比較容易靠近幫忙的氣氛。
接著要把之前提到的行動面和心理面的內容,和現在所提的相互對照,可以更深入了解阿德勒心理學。行動面的目標有兩個:「自立」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而心理面目標則是:「我是有能力的」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自立」和「我是有能力的」是關於接納自我,而「能和社會和諧生活」「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則是和信任他人、貢獻他人有關連。
如果用放大鏡看用粉筆畫出的線條,你會發現其實是一連串的點,同理,看似像是一條線的人生,其實也是一連串的點,這意味著我們的人生是一連串的霎那。我們只能生活在當下。人生是一連串的霎那,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你像要藉由回顧過去、預見未來,給自己一個免除責任的藉口。事實上,過去發生甚麼事情,和當下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未來會如何,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當你認真地活在「此刻」根本不會想到這些事情。沒有夢想和目標也沒關係,只要認真活在當下,它本身就是一段舞了,沒有必要太過嚴肅。不要把認真和嚴肅搞混了。無論甚麼時候,人生都是很單純的,一點也不沉重。只要認真的活在每一個煞那,沒有必要板著臉過於嚴肅。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當下,沉溺於過去、不斷張望未來,讓自己一直無視於當下,只顧著摸索那根本不存在的未來,在自己人生中每一個無可取代的片刻霎那,編造了最大的謊言。
普遍來說,人生沒有意義,就像世界上有許多像天災或是戰亂這種莫名其妙、完全不合理的狀況存在。所以人生並不存在可以討論的意義。一般來說,人生並沒有甚麼意義,但是你可以賦予它意義,能夠給你的人生的意義,只有你自己。當我們選擇好想要的生活形態時,可能偶爾會徬徨困惑,這時候就要靠「引導之星」。不管你怎麼度過每個霎那,就算有人討厭你,只要你的指引之星還在,就不會迷惘,誰要討厭你,那就讓他討厭好了,只要自己活的自由就行。然後繼續認真地跳著自己的舞,認真的生活。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像跳舞一樣,活在每個終結的霎那中。不必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一直跳著,就會達到某個地方。最理想的狀態就是這樣,只要不失去指標之星,朝著他的方向前進,就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