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目標
被動地置身於為所欲為的環境所擁有的快樂,比不上參與重要活動和逐步完成個人目標所得到的快樂。─美國心理學家麥爾斯與戴納
有目標者的成功機率大於無目標者。擁有挑戰自我、具體明確─完成期限和執行標準都很清楚─的目標,能創造較高的成就。設定目標就是寫下文字承諾,這些文字可以開啟更美好的未來。
設定目標,就是向自己和他人傳達我們有能力跨越某些障礙的信念。假設人生是一段旅程,你扛著背包往前走一路上進展得十分順利,卻突然被一道磚牆擋住去路,到不了目的地,這時該怎麼辦?掉頭離去,避開那道障礙豎起的挑戰?還是把背包扔過牆頭,下定決心設法通過磚牆?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有信心便能實現未來的目標。有了明確目標或志向,我們會把注意力放在那個目標,也會找到完成目標的途徑。當我們立定向,將背包扔過牆頭,就是在展露自信和締造未來成就的能力。我們可以創造現實,而不是迎合現實。
普西格(Robert M.Pirsig)在《禪學與機車保養藝術》這本書裡,描述了他與一群老禪僧結伴攀登喜馬拉雅山的經歷。普西格是登山隊裡最年輕的成員,卻是爬的最吃力的一位。最後他選擇放棄,那些老禪僧則是毫不費力地順利登頂。普西格在登山過程中一心只想完成攻頂目標,卻被延綿不盡的山路打倒,不僅無法享受登山樂趣,也喪失繼續前進的慾望和體力。老禪僧們雖然也想完成登山壯舉,但目的只是為了繼續往前走,而不是把登頂當成最重要的目標。他們知道自己的方向是正確的,所以能夠全神貫注地享受每個步伐的節奏,沒有被走不完的山路擊退。
目標應扮演的角色是:讓人毫無牽掛地享受當下。假設沒有確定的目標便踏上旅程,這趟旅程不會有太多樂趣。如果不清楚未來的方向,甚至不知道想去的地方,那麼只要遇到任何岔路,都會發生進退兩難的情況。當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否願意走到那些岔路的終點,就會認為無論左轉或右轉,似乎都不是恰當的選擇,於是我們就無心觀賞周遭的景物和路邊的小花,只是猶豫不安地想著:如果走這條路,會發生甚麼事?如果從這轉彎,最後會到那裏?只要腦海裡有個目的地,大概知道自己的行進方向,就能自由自在、聚精會神地享受當下。
目標是手段,不是目的。要持續擁有快樂,就需要改變我們對個人目標的期許,不再把目標當作目的(指望完成目標能帶來快樂),而將目標看成手段(追求目標的過程能為我們增添樂趣)。當追求目標的過程能讓我們愉快地陶醉在眼前的時刻,每跨出一步,都會增強快樂的感受。達到目標只能帶給我們一時的快感,追求目標的過程卻能讓我們體會生存的價值。